七夕有賦
經星不動隨天旋,
枉被嘲謔千余年。
無情文象豈此較,
獨嗟陋習輕相沿。
我嘗作詩觝排之,
尚有遺恨污陳編。
人于萬物為至靈,
聰明照徹天地先。
其如形氣之所囿,
則以學問開蒙顓。
不知誰為乞巧者,
乃謂天孫執其權。
天孫能襄不能報,
世閑之拙無加焉。
癡兒??女競針縷,
高樓大第迷管弦。
漢魏以來用一律,
無人出語扶其顛。
其間假拙濟巧者,
又欲托此文奸言。
敢因良會追往事,
更發此義聲余冤。
經星不動隨天旋,
枉被嘲謔千余年。
無情文象豈此較,
獨嗟陋習輕相沿。
我嘗作詩觝排之,
尚有遺恨污陳編。
人于萬物為至靈,
聰明照徹天地先。
其如形氣之所囿,
則以學問開蒙顓。
不知誰為乞巧者,
乃謂天孫執其權。
天孫能襄不能報,
世閑之拙無加焉。
癡兒??女競針縷,
高樓大第迷管弦。
漢魏以來用一律,
無人出語扶其顛。
其間假拙濟巧者,
又欲托此文奸言。
敢因良會追往事,
更發此義聲余冤。
恒星看似靜止實則隨天旋轉,徒然被嘲笑了千余年。無情的天文現象豈會如此計較,只嘆陳陋習俗輕率沿襲。我曾作詩反駁這些,仍有遺憾沾染舊書。人在萬物中最為靈秀,聰明能洞察天地之先。無奈受限于形體氣息,便用學問開啟蒙昧。不知是誰發起乞巧之事,竟說天孫掌握巧拙之權。天孫只能助人無法決定,世間最笨拙者也莫過于此。愚笨男女爭比針線,高門大戶沉迷管弦。漢魏以來都如此,無人發聲糾正謬誤。其中有人假拙行巧,又想借此文飾奸言。趁此良辰追思往事,更要闡明此理為余冤發聲。
經星:恒星,古代指位置相對固定的星體。
文象:天文現象。
觝排(dǐ pái):抵觸排斥。
蒙顓(zhuān):蒙昧愚鈍。
天孫:指織女星,傳說中巧于紡織的仙女,代指神話中的“巧神”。
襄:幫助,輔助。
??(ái)女:愚笨的女子。
托此文奸言:借此(習俗)文飾奸邪之言。
此詩當為作者針對民間七夕“乞巧”習俗的迷信風氣而作。古代七夕有向織女乞巧的傳統,作者認為此俗輕忽人的智慧本質,甚至被“假拙濟巧”者利用。詩中強調“人于萬物為至靈”,需以學問破除蒙昧,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習俗的理性反思,可能創作于其關注民生、倡導務實學風的時期。
全詩以“七夕乞巧”為切入點,批判習俗的荒謬性,指出其忽視人自身智慧、易被利用的弊端,強調學問對破除蒙昧的作用。語言質樸,邏輯清晰,是一首兼具思想深度與現實關懷的哲理詩。
清苦任渠詩作祟,黑甜安爾睡為魔。七言賦就賞音少,一枕覺來佳興多。
繞窗花葉自扶疏。照妝梳。一尺紅綃猶見、薄情書。浥殘千淚珠。折釵休怨舊盟孤。咒花須。目斷游絲飛絮、下簾初。未妨燕歸無。
挑盡燈花夜未眠,清寒渾忘是春天。霜侵綠鬢張居士,空坐書幃三十年。
垂柳飛花村路香,酒旗風暖少年狂。橋頭日系青驄馬,惆悵當年蕭九娘。
強攜春困軟酲扶。意蕭疏。怕見南園飛盡、錦千株。為花傾百壺。靜觀濠上我非魚。自容與。一夜笛聲吹淚、灑江湖。昔游風月孤。
苕霅從來著志和,子云寧久占煙波。速歸徑上清班好,時過南湖伴浩歌。
一聲腸斷內家車。意何如。只恐蓬山春遠、阻雙魚。殢魂經歲蘇。夢回清恨轉徐徐。費躊躇。記得東華塵影、未模胡。試燈風信初。
放棄燕云戰馬豪,胡兒醉夢倚天驕。此身猶未成衰骨,夢里寒霜夜渡遼。
案上因翻簡鐵堆,親朋何日和詩回。高懷剩得清閒力,滿紙溪山秀色開。
日出斂蒼靄,雨馀生曉涼。鳥啼人不見,花落樹猶香。
青門落日黃埃起,短策秋風。不似吳儂。細馬障泥映面紅。年年經醉湖山慣,斜照江楓。借酒衰容。老色春回杖履中。
要人玩耍新生活,貪吏難招死國魂。家國興亡都不管,滿城爭看放風箏。
往事追思重慘傷,相從常醉德勛堂。每登屺岵數鴻雁,老淚風前必數行。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
托身深秋困泥沙,鼓腹垂頤暴水涯。天上月輪勞注想,草中咫尺有長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