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周源屯田禱雨二首 其二
炎曦禾稼猛于燒,
試問靈龜兆已焦。
雨意幾時隨氣協,
雷威何日勝氛妖。
漢朝八使煩敦遣,
周室三公重燮調。
有禱愿將明德薦,
芳馨何必在蘭椒。
炎曦禾稼猛于燒,
試問靈龜兆已焦。
雨意幾時隨氣協,
雷威何日勝氛妖。
漢朝八使煩敦遣,
周室三公重燮調。
有禱愿將明德薦,
芳馨何必在蘭椒。
炎炎烈日下,禾苗莊稼被曬得比火燒還厲害,試著用靈龜占卜求雨,龜甲的裂紋都已烤焦。何時才能雨意隨天氣調和而降?雷的威力何日能戰勝這干旱的妖氛?漢代曾派遣八位使者督促求雨,周代三公也重視調和陰陽。祈禱時愿以光明的德行來進獻,芬芳的心意又何必依賴蘭草香椒。
炎曦:烈日。
靈龜:古代用于占卜的龜甲,此處指占卜求雨的儀式。
兆已焦:占卜時灼燒龜甲產生的裂紋因干旱而焦枯,喻示占卜未得吉兆。
八使:東漢順帝時曾遣八位使者巡行天下,此處借指朝廷派遣的祈雨官員。
三公:周代最高官職(太師、太傅、太保),代指朝廷重臣。
燮(xiè)調:調和,此處指協調陰陽以降雨。
明德:光明的德行,儒家強調的治國之本。
蘭椒:蘭草與花椒,古代常用作祭祀的香草,代指貴重祭品。
此詩為宋代詩人與周源(屯田官職)的和詩(次韻),創作于干旱時節。宋代文人常以詩詞關注農事,此詩即因旱情觸發,通過禱雨主題,反映詩人對民生的關切及對“以德致雨”儒家理念的倡導。
全詩圍繞禱雨展開,前半寫旱情之烈與求雨之切,后半借歷史典故強調明德重于祭祀,主旨鮮明。既體現對自然災害的現實關注,又傳遞“德政惠民”的政治理想,是宋代詠農詩中兼具現實性與思想性的作品。
金陵與廬陵,俱出白鷺洲。相望萬里江,中同二水流。
千騎去翩翩,專城上少年。韋平家好學,陰馬世稱賢。官用才能進,恩非雨露偏。想聞河潤遠,封畛帝畿連。
淇水何年卜素封,依然丈室寄遐蹤。高枝逼漢曾棲鳳,新籜連云更臥龍。色照西山青萬疊,影搖南浦綠千重。清吟不訝王猷傲,藍輿何妨日過從。
昨夜寒潮與此通,荒溪尚趁百川東。行依桕樹林頭月,釣拂蘆花嶼畔風。插竹侵沙魚扈短,篝燈映草蟹埼空。太公遠矣吾將隱,赤鯉何書在腹中。
迎得郎來入繡闈,語相思,連理枝。鬢亂釵垂,梳墮印山眉。婭姹含情嬌不語,纖玉手,撫郎衣。
易老方驚歲晚,難禁又報生朝。從他華發轉蕭蕭。且共尊前一笑。為具隨宜饾饤,烘堂不用笙簫。只煩歡伯散無憀。醉里追回年少。
未諳張繼詩中意,來撫寒山寺里碑。霜月客船何處是,禪房曲徑等閒窺。江頭楓葉如花簇,林際鐘聲與鳥隨。如此姑蘇終老得,奈何一宿便銜悲。
春來無處不芳菲,色透湘簾好染衣。南浦暝煙鳧鳥沒,曲江寒雨鷓鴣飛。高人有意憐新綠,游子無心戀舊歸?;春D昴昕杖胪鯓I竟成非!
賓云奏徹控青鸞,綵幔香銷生翠寒。三十六峰秋色里,月明人倚玉闌干。
明月隨人送晚寒,幸無杜宇哭云安。中宵忽領英雄氣,知泊桓侯廟下灘。
綵葉如云觀玚蕊,金盆照日品桃花。安知尤物真瑰特,落在西湖處士家。
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云英。藍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
臨卷嘆張芝,筆格入妙思。疏眉映朗目,白玉無泥滓。堂堂偉且長,想見坦腹姿。
開元天寶間,袞袞見諸公。不聞張與許,名在臺省中。
虛閣極蕭爽,菡萏搖清漪。坐來不知暑,香霧濕人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