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鎮江丐祠得請仍進職 其二
帝念承流欲報功,力祈閶闔請琳宮。
固知槐鼎身將近,卻愛莼鱸味不同。
寶閣風云雖學士,滄洲煙雨且漁翁。
到家宣室思前席,又使猿驚蕙帳空。
帝念承流欲報功,力祈閶闔請琳宮。
固知槐鼎身將近,卻愛莼鱸味不同。
寶閣風云雖學士,滄洲煙雨且漁翁。
到家宣室思前席,又使猿驚蕙帳空。
皇帝顧念官員承傳教化之功想要論功行賞,史鎮江極力向朝廷請求去道觀任職。本就知道他即將位極人臣,卻偏愛如張翰一般追求不同的生活趣味。雖有學士在朝堂的榮耀,卻愿如隱者在江湖過著煙雨漁翁的生活。等他回到家中,皇帝又會想起他而重新征召,這又會讓他拋下隱居之念。
承流:指承傳教化。
閶闔:原指神話中的天門,后泛指宮門,這里代指朝廷。
琳宮:指道觀。
槐鼎:三公或宰相之位。
莼鱸:用張翰見秋風起,思念故鄉莼菜羹、鱸魚膾,遂棄官歸鄉的典故,比喻思鄉之情或歸隱之志。
寶閣風云:指在朝廷任學士等要職。
滄洲:濱水的地方,常指隱士居處。
宣室思前席:用漢文帝在宣室召見賈誼,促膝長談的典故,指皇帝重新想起并征召臣子。
猿驚蕙帳空:化用孔稚珪《北山移文》中‘蕙帳空兮夜鵠怨,山人去兮曉猿驚’,指隱士被征召出山,山中的猿鶴都為之吃驚。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史鎮江可能在仕途上有一定成就,面臨著是否繼續在官場拼搏還是選擇歸隱的抉擇。皇帝有論功行賞之意,史鎮江可能在請求去道觀任職以表達歸隱之愿,但又面臨著朝廷可能的再次征召。
這首詩主旨圍繞史鎮江在仕途與歸隱間的矛盾心境。其特點是善用典故,委婉表達情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在仕途與個人志趣間的常見困惑。
夜來窗戶涼,一枕聽秋雨。曉起絕飛埃,門前有流水。
數閒茅屋起云峰,明月天高睡正濃。乍覺夜傾千丈雨,不知風度一山松。人閒拍岸驚秋浪,海底喧天怒老龍。洗盡生平塵垢慮,浩然爽氣溢心胸。
人世有生皆我寄,看來造物亦兒戲。身為蝴蝶何關夢,飯熟黃粱自有時。形影不煩相贈答,死生同是一希夷。濁醪到手能成醉,此趣陶潛或可知?
宵旰需賢表薦紳,秩宗首選贊華勛。官聯天府璇璣象,帝闡河圖琬琰文。曾聽簫韶瞻曉日,仰攀弓劍泣秋云。小臣作頌稱仁圣,湛露承恩未足云。
黃沙占路春風吹,白日真仙出世時。夢覺可知還是夢,人間留卻呂翁祠。
春夜厭厭,珠明玉瑩雙雙見。惺愡言語。耳畔相思怨。對酒嬌歌,睨睆流鶯囀。香風扇。花枝撩亂。月照鞦韆院。
何幸從天移鐵干,一枝驛使寄桑蓬。繁花飛墜疑紅雪,疏影橫斜似彩虹。不為葳蕤矜國色,祗緣氣味是家風。商君莫問和羹事,長侍椿林瑞意融。
朔風獵獵割人面,萬里歸人淚如霰。江南江北路茫茫,粟酒千鐘為君勸。
水碧風清,入檻細香紅藕膩,謝娘斂翠恨無涯,小屏斜。堪憎蕩子不還家,謾留羅帶結,帳深枕膩炷沈煙,負當年。
混沌鑿來天地分,蚩蚩鹿豕尚同群。龜圖已闡先天畫,鳥跡初呈上古文。肇創禮儀猶罔象,未開風氣自氤氳。誰還太古熙熙俗,卉服洼樽讀典墳。
達磨面壁,云門念七。玉本無瑕,彫文喪德。
寄生根不牢,蜾裸種還異。當時浪自喜,久遠安可計。鄙哉文信侯,蕞爾瑯琊吏。坐令秦晉史,半作他人帝。厲階誰所啟,剿滅固天意。獨喜趙王孫,世主沙漠地。
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人自不關身,身有關人處。
元宵月,掛在柳梢頭。花市無心尋舊約,玉簫何處引春愁。簾影小紅樓。
杞人莫作塌天憂,蹄窟能供寸鮒游。傍屋千枝紅泛濫,負山萬本綠奔流。此來期化莊生蝶,向往曾衷孺子牛。仰看碧空飛俊鶻,心閑食足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