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六十八首 其五七
意到句到,宗通說通。
一品二品,百匝千重。
推倒面前案山子,長衫大袖舞春風。
窮鬼子,莫莫莫,更須知有朱頂王菩薩。
意到句到,宗通說通。
一品二品,百匝千重。
推倒面前案山子,長衫大袖舞春風。
窮鬼子,莫莫莫,更須知有朱頂王菩薩。
心意與語句都能契合,宗理與言說皆能通達。無論是一品二品的境界,還是百繞千重的機鋒。推倒面前如同阻礙的案山,穿著長衫大袖在春風中起舞。窮困的人啊,不要這樣,更要知道還有朱頂王菩薩的境界。
意到句到:心意與語句都能契合。
宗通說通:禪宗的宗理和言說都能通達。
一品二品:佛教中對修行境界的一種說法。
百匝千重:形容機鋒、境界等復雜繁多。
案山子:比喻阻礙、束縛。
窮鬼子:指執著于世俗、未得解脫之人。
朱頂王菩薩:佛教中的一種菩薩形象,代表更高的境界。
此偈頌出自禪宗,禪宗強調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作者創作此偈可能是為了向弟子或修行者傳達禪宗的修行理念,勸誡人們擺脫世俗的執著,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創作時間和具體地點較難考證,但應處于禪宗思想流行的時期。
這首偈頌主旨是宣揚禪宗的解脫思想,勸人突破世俗束縛,追求更高的修行境界。其特點是語言簡潔,以形象的比喻和直白的勸誡傳達禪理。在禪宗文學中,這類偈頌是傳播禪宗思想的重要載體。
池水凝新碧,闌花駐老紅。有人獨立畫橋東。手把一枝楊柳、系春風。 鵲絆游絲墜,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院小簾櫳。多少閑情閑緒、雨聲中。
萬里西風,吹我上、滕王高閣。正檻外、楚山云漲,楚江濤作。何處征帆木末去,有時野鳥沙邊落。近簾鉤、暮雨掩空來,今猶昨。 秋漸緊,添離索。天正遠,傷飄泊。嘆十年心事,休休莫莫。歲月無多人易老,乾坤雖大愁難著。向黃昏、斷送客魂消,城頭角。
家園十畝屋頭邊。正春妍,釀花天。楊柳多情,拂拂帶輕煙。別館閑亭隨分有,時策杖,小盤旋。 采山釣水美而鮮。飲中仙,醉中禪。閑處光陰,贏得日高眠。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
鐵甕古形勢,相對立金焦。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天際孤云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遠岫忽明晦,好景畫難描。 混隋陳,分宋魏,戰孫曹。回頭千載陳跡,癡絕倚亭皋。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飛去,舉手謝塵囂。
柳帶榆錢,又還過、清明寒食。天一笑、滿園羅綺,滿城簫笛。花樹得晴紅欲染,遠山過雨青如滴。問江南池館有誰來?江南客。 烏衣巷,今猶昔。烏衣事,今難覓。但年年燕子,晚煙斜日。抖擻一春塵土債,悲涼萬古英雄跡。且芳尊隨分趁芳時,休虛擲。
苕霅水能清,更有人如水。秋水橫邊簇遠山,相對盈盈里。 溪上有鴛鴦,艇子頻驚起。何似收歸碧玉池。長在闌干底。
返照中巖渡,峨眉分外清。 一彎新吐月,共我兩忘形。 露下沙逾白,宵寒酒易醒。 荻花風索索,擁被不堪聽。
歸客金陵道,霜帆夢鏡湖。 天秋水衣斂,海曙日輪孤。 幔卷波紋縠,舟凌露藻珠。 潮平光稍白,風定浪還無。 清映冰花薄,澄涵錦樹鋪。 鳥來分水碧,人去亂汀菰。 賀監風流在,臨風酹一觚。
名園花正好,嬌紅白,百態競春妝。笑痕添酒暈。豐臉凝脂,誰為試鋁霜。詩朋酒伴,趁此日流轉風光。盡夜游不妨秉燭,未覺是疏狂。 茫茫。一年一度,爛漫離披,似長江去浪。但要教啼鶯語燕,不怨盧郎。問春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飛過東墻。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陽。
臘轉鴻鈞歲已殘,東風剪水下天壇。 剩添吳楚千汪水,壓倒秦淮萬里山。 風竹婆娑銀鳳舞,云松偃蹇玉龍寒。 不知天上誰橫笛,吹落瓊花滿世間。
紅蓼渡頭秋正雨,印沙鷗跡自成行,整鬟飄袖野風香。 不語含嚬深浦里,幾回愁煞棹船郎,燕歸帆盡水茫茫。
船系釣臺下,身寄碧云端。胸中千古風月,筆下助波瀾。喚起羊裘仙魄,來伴蟬冠清影,星閣倚闌干。上想中興事,名節重於山。濯滄浪,開玉鑒,照朱顏。平生多少英氣,直欲斬樓蘭。盡道詩書元帥,好作經綸上袞,勛業秉華丹。霄漢展鸞翼,雷雨震龍蟠。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凈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夜寒茅店不成眠,殘月照吟鞭。黃花細雨時候,催上渡頭船。 鷗似雪,水如天,憶當年。到家應是,童稚牽衣,笑我華顛。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后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 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