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至弘上人
最稱弘偃少,早歲草茅居。
年老從僧律,生知解佛書。
衲衣求壞帛,野飯拾春蔬。
章句無求斷,時中學有余。
最稱弘偃少,早歲草茅居。
年老從僧律,生知解佛書。
衲衣求壞帛,野飯拾春蔬。
章句無求斷,時中學有余。
最值得稱贊的是至弘上人年少時,早年就居住在簡陋的草屋之中。年紀大了便遵循僧人的戒律,天生就懂得解讀佛書。穿著用破布做成的衲衣,在野外拾取春天的蔬菜作為飯食。對于章句并不刻意去求個究竟,卻能在日常學習中收獲頗豐。
弘偃:這里指至弘上人。
草茅居:居住在簡陋的草屋。
僧律:僧人的戒律。
生知:天生就知道。
衲衣:僧人穿的用許多碎布補綴而成的衣服。
章句:詩文的章節和句子,這里指對佛書的研讀。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推測詩人可能在與至弘上人交往過程中,被其修行的虔誠和生活的簡樸所打動,從而創作此詩以表達對他的敬意。當時佛教可能較為盛行,有不少人選擇出家修行,至弘上人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至弘上人的修行精神和高尚品質。其突出特點是通過對至弘上人生活細節的描寫來展現人物形象。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為我們了解當時僧人修行生活和詩人與僧人的交往提供了生動的資料。
救死扶傷久不談,白衣天使也貪婪。病家便是搖錢樹,竹杠橫敲百萬元。
老至仍多病,蝸居嘆屢遷。立錐艱勝昔,閣筆苦經年。槐葉空多蔭,棠花無復妍。閉門成獨處,惆悵晚春天。
一百二秦地,三千五去程。山鮮充豆品,野服禮諸生。把卷聽夷樂,開軒見虎行。猶將京國意,一洗近邊城。
拚把流光賣。償得相思債。宵來歡會幾時重,再再再。更漏將殘,金尊未冷,彩云猶在。斜憑朱闌外。悵捻緗羅帶。回廊盡處又招回,待待待。萬般珍重,千樣丁寧,但教寧耐。
明時難自見,牢落不羈才。富貴浮云耳,乾坤傳舍哉。寧憂塞馬失,呼得野鷹來。王粲愁亡賴,同登江上臺。
煙云沒岡陵,驚聞北雁聲。風寒姜被煖,棹急郭舟輕。相送日還日,分攜情系情。他宵遙有憶,兩地月同明。
流光冉冉隙駒過,每到良宵念舊多。去國尚憐寒范叔,臥居常嘆病維摩。花間怕作懷人句,酒后依然放棹歌。我似江郎惟恨別,故人休為恨消磨。
青驪渡河水,俠氣動刀環。入幕沙塵暗,臨風鼓角閑。地形通柏谷,秋色滿榆關。誰復輕儒者,難淹筆硯間。
珠闕瓊宮也太區,十洲仙路枉馳驅。祇今一粟寬如許,翻笑當年掛一壺。
小院春晝。晴窗霞透。把雨燕脂,倚風翠袖。芳意惱亂人多。暖金荷。多情不分群葩后。傷春瘦。淺黛眉尖秀。紅潮醉臉,半掩花底重門。怨黃昏。
綵衣方養志,諫省遽翹英。短命嗟顏子,長星喪孔明。臨津失舟楫,支廈闕梁楹。名節同伊水,滔滔萬古清。天乎喪吾道,命矣嘆斯人。后學隳梁木,明時奪國珍。孔懷存愛弟,皓首奈慈親。唯有延陵志,斯文久愈新。素忝金蘭契,情由道義親。圣時方際遇,英氣忽沈淪。琴在無鐘子,斤存失郢人。遙聞歸葬日,清淚滿衣巾。
一微塵里三千界,半剎那間八萬春。如是往來如是住,不知誰主又誰賓。
小車兒自傍花行,到處無人識姓名。分付山童休拜我,先生不是邵先生。
禁煙近,觸處、浮香秀色相料理。正泥花時候,奈何客里,光陰虛費。望箭波無際。迎風漾日黃云委。任去遠,中有萬點,相思清淚。到長淮底。過當時樓下,殷勤為說,春來羈旅況味。堪嗟誤約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想而今、應恨墨盈箋,愁妝照水。怎得青鸞翼,飛歸教見憔悴。
周室東遷孔子生,宋家南渡朱子出。天生賢圣豈偶然,扶植綱常在刪述。鵝湖書院傍鉛山,二陸東萊皆特立。晦翁大會鵝湖前,至今議論昭奎壁。義利堂堂判兩途,毫釐之差分舜蹠。德性工夫歸執中,學問兼該務精一。初若夷尹各一家,卒宗博約共親密。所以有宗崇儒流,日以文宗表其額。我昔聞名深慕之,平生愿游今始獲。徘徊荒址認殘碑,惟見鵝湖寺門辟。始知異教善惑人,斯道寥寥成嘆息。安得佛老盡銷除,世宗孔氏無回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