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霽歸湖山過千秋觀少留
縱轡不嫌遠,逢山猶一登。
夕陽波渺渺,殘雪塔層層。
折竹橫遮道,饑烏下啄冰。
欲歸還小駐,倚杖對崚嶒。
縱轡不嫌遠,逢山猶一登。
夕陽波渺渺,殘雪塔層層。
折竹橫遮道,饑烏下啄冰。
欲歸還小駐,倚杖對崚嶒。
騎馬馳騁不覺得路途遙遠,遇到山巒還要上去攀登一番。夕陽映照下湖水波光浩渺,殘雪覆蓋著層層佛塔。折斷的竹子橫在道路上,饑餓的烏鴉飛下來啄食冰塊。想要回去卻又暫時停留,拄著拐杖面對峻峭的山峰。
縱轡:放開韁繩,指騎馬馳騁。
渺渺:形容水面遼闊。
崚嶒:形容山峰高峻。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背景不詳,但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在一個冬日雪后外出游玩,騎馬游歷湖山,路過千秋觀時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此詩。當時詩人可能處于一種閑適的心境,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的美景。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雪后歸途中的所見所感,突出了冬日山水的獨特景致。其特點是寫景生動,意境清幽。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算有重大影響,但展現(xiàn)了詩人細膩的觀察力和對自然的熱愛。
紫傘紅旗十萬家,香山山勢自欹斜。酒人未到秋先醉,山雨欲來風四嘩。豈有新詩悲落木,怕揩老眼辨非花。何因定要良辰美,苦把霜林凍作霞。疏林映日得棲霞,紫傘紅旗十萬家。一夜云雷屯此地,滿城風雨滌新華。居人舊有離人淚,九月今開二月花。不見白衣無酒暖,山根掃葉且烹茶。此日清尊一帽斜,比年光景頗相差。黃風黑水三千里,紫傘紅旗十萬家。兩事而今孰陳跡,秋山慰我以唐花。臣心鵑血楓林火,肯向垂楊逐暮鴉。健兒炎徼衛(wèi)中華,初日長旌助古巴。草木皆兵驚白帝,江山一望滿朱霞。神州赤縣三秋景,紫傘紅旗十萬家。一醉乾坤尤凈美,參軍人面泛桃花。小徑穿林日影斜,老人亦插滿頭花。題糕句已從心寫,漉酒巾猶信手拿。九日何年不高會,斯山此后有余夸。風流最是禁紅葉,紫傘紅旗十萬家。
青鳥幾傳王母信,白鵝曾換右軍書。近闕已瞻龍虎氣,思鄉(xiāng)猶望斗牛星。
白發(fā)生今年,綠酒且今夕。每有憂生嗟,豈為勛業(yè)惜。
渝城三絕。霧靄山巒熱。倦臥高樓鄉(xiāng)思切。窗外半輪明月。明朝即泛歸舟。縱情打槳中流。喚起夔門詩興,招來巫峽龍湫。
山深春意晚,五月杏初花。古剎高墻外,輕勻一抹霞。
燭氣烘人煖,簾絲透月來。近花安飲幾,分筱出重臺。細曲龍香撥,清酣鵠卵杯。徹明尚不去,安肯見燈回。
未識賢師弟,高蹤蒞野廬。無緣迎叔度,有病誤相如。僻徑頻來往,閒云自卷舒。歸時聞已暮,落日下村墟。
合樽且醉花間,分襟易慘離筵。朝下東風紫陌,天涯落日青山。美人明月相望,游子浮云獨還。愁見河橋柳色,勞歌一曲陽關。
咄咄胡僧,齒缺面黑。滿口鄉(xiāng)談,無人譯得。只知結果自然成,不知滿地花狼藉。
兩兩低飛趁曙晴,閑庭嬌喚竹風輕。祇應慣見司空客,解語琵琶別調聲。
華陽今古未堪裁,我亦曾攜拄杖來。禹貢無窮姬孔路,仙家此地老君臺。江山各做人間夢,天地同分太極貽。問訊茅盈無恙否,洞門癡倚碧桃猜。
曾過雪浪當殘臘,今見東風吹綠苔。峽出清冰浮玉去,江銜炎日蕩金回。真人試劍仍留石,高士垂竿尚有臺。作客經年重懷古,不堪蒲節(jié)又相催。
袈裟猶未白,螺髻鎮(zhèn)常青。有愿酬今日,無言問小乘。情田心莫莫,玉海淚盈盈。滿山松柏色,不作舊時聲。
游宦輕千里,閒愁度一秋。衰顏慵攬鏡,病足怯登樓。事業(yè)因循廢,功名取次休。人生聊復爾,一飽更何求。
死便埋,死便埋,本來無位次,僧趁俗安排。赤洪崖,白洪崖,是我冤家一樣乖,哀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