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巖壑兄九日
華顛可笑插茱萸,
兒女歡然競挽須。
故國黃花元自好,
荒臺青草孰為娛。
舉觴感慨悲歌有,
落帽風流蘊藉無。
粘起半生鐵如意,
今愚何似古之愚。
華顛可笑插茱萸,
兒女歡然競挽須。
故國黃花元自好,
荒臺青草孰為娛。
舉觴感慨悲歌有,
落帽風流蘊藉無。
粘起半生鐵如意,
今愚何似古之愚。
白發蒼蒼的頭頂插著茱萸,這模樣實在可笑;孩子們歡笑著爭相拉扯我的胡須。故園的菊花原本開得正好,荒廢的高臺上青草萋萋,誰來此消遣?舉杯時感慨萬千,悲歌油然而生;那落帽的灑脫風度,如今是否還在?拾起半生相伴的鐵如意,現在的愚鈍與古代的愚鈍相比又如何?
華顛:花白的頭頂,指年老。
茱萸:一種芳香植物,古人重陽節有佩茱萸避邪的習俗。
黃花:指菊花,重陽節常見意象。
元自好:原本就很好。
落帽風流:用東晉孟嘉九月九日龍山落帽典故,指代灑脫不羈的文人風度。
鐵如意:古代一種器物,多為文人雅玩,此處或指作者隨身之物。
今愚何似古之愚:化用古人“大智若愚”之意,感慨當下與古時對“愚”的理解差異。
此詩為重陽節與友人巖壑唱和之作。結合“故國黃花”“荒臺青草”等意象推測,或創作于社會動蕩、故園難返之時。詩人借重陽節習俗與眼前景,抒發對故園的懷念及個人身世之嘆。
全詩圍繞重陽節場景展開,由家庭小景到故園之思,再到對文人風度的追懷,層層遞進。情感真摯而含蓄,用典自然,既體現節令特色,又深蘊亂世文人的復雜心緒,是重陽唱和詩中兼具生活意趣與歷史厚重感的作品。
白發一身孤,飄零傍海隅。夢猶哀血詔,語不及妻孥。素食非緣佛,忘形養故吾。有時淚暗灑,長恐舊恩辜。
扁舟南下意遲遲,忽復西游嘆路歧。久客蠻中愁毒熱,將還宣室有佳期。交歡正憶風塵際,戎馬深憐去住時。此后音書倍難寄,楚云燕雁各參差。
行必履正,無懷僥倖。
吳公臺下雷塘路,錦纜牙檣行樂處。當年玉樹后庭花,夢里相逢惜春暮。君不見東家北舍人未歸,落花滿地蝴蝶飛。
長安卿相家,一食費幾萬。有功享固宜,我輩且蔬飯。
曉拂朱欄滿袖風,支頤吟望翠微中。薄云漏日巖開碧,淺露離花澗滴紅。馬散平坡臨水聚,人來盤路到山窮。子云老大無才思,懶賦長楊五柞宮。
越長崗,沿壞磴,謁王墳。望平野、獨倚巖根。君臣粉墨,流花十里素馨熏。一朝鼙鼓,便縱橫、嶺表煙塵。海桑悲,蟲沙劫,棋似舊,局翻新。忍重見、玉碎書焚。人天道盡,殉軀不是故將軍。歸來何意,又斜陽、半落重云。
簇簇繁纓色,誰教媚早秋。省臣今白首,還憶浙中樓。
系馬梅花索酒時,溪山遙映酒家旗。何為每到堪題處,不解吟成一字詩。
夜度一程云,平明踏山址。山神豈妒我,飛雨亂眸子。重岳袞袞去,前杰后俊偉。晦明更百態,始望那及此。路窮得精廬,稅駕咨祖始。老僧千金意,佳處相指似。先生一笑領,得句易翻水。安石未歸山,卻要山料理。奇哉此一段,驚世無前軌。酬山以快飲,春蕨正滋旨。一丘儻許予,高臥飽松髓。城中謾拄笏,那知有茲事。
雨多楊梅爛,青筐滿山市。兒女當夕餐,嫣然口唇紫。
臺省傾群望,江湖去一麾。語聞三諫切,政有百年思。不盡云龍會,還尋霧豹期。誰知七休詠,翻入八哀詩。粵自辭神武,超然絕世紛。前身疏太傅,今日范忠文。圃樹寒留月,湖波冷浸云。懸知千載下,此地想遺芬。憶昔觀風寄,登堂識老成。忘年見交態,把酒話詩情。別去如三歲,書來忽九京。卻思憑檻語,忍遽勒公銘。
向夕陳瓜果,樓端片月新。言觀渡河女,因憶弄機人。烏鵲能相助,鴛鴦不自親。盈盈皆一水,悵望濕羅巾。
藩籬原不有,草木自成圍。堅癖牢難破,閒心靜入微。鼠依貧屋瘦,犬傍懶人肥。近得輕身法,無營但忍饑。
猛向這邊來,得個信音端的。天與一輪釣線,領煙波千億。紅塵今古轉船頭,鷗鷺已陳跡。不受世間拘束,任東西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