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九十三首 其五二
方丈門中,了無罅縫。
維摩文殊,相逢皷籠。
昨夜三更,打失鼻孔。
普請諸人,各摸索著。
方丈門中,了無罅縫。
維摩文殊,相逢皷籠。
昨夜三更,打失鼻孔。
普請諸人,各摸索著。
方丈:禪寺住持的居室或客殿。
罅縫:縫隙。
維摩:即維摩詰,早期佛教著名居士。文殊:文殊菩薩。
鼓籠:一種器具,此處難以確切表意,可理解為一種特定情境。
打失:丟失。
普請:普遍邀請,這里可理解為招呼大家。
偈頌是禪宗用來表達禪理的一種文體。這首偈頌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風格來看,應是禪宗興盛時期的作品。當時禪宗強調通過日常言行、機鋒問答等方式來體悟佛法,這首偈頌可能是禪師為了啟發弟子,引導他們去探尋內心的覺悟而創作。
這首偈頌主旨在于以奇特的表述引導人們去探尋本真和覺悟。其突出特點是語言幽默、禪意深邃。在文學史上,它體現了禪宗文學獨特的風格和魅力,為研究禪宗思想和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資料。
人言春事經桃李,我欲要之病未任。昨日強隨年少去,看花那復故時心。
如磐夜氣壓重樓,剪柳春風道九秋。瑤瑟凝塵清怨絕,可憐無女耀高丘。
翠微高處拂云歸。又是一年期。西風仍似年年惡,攪天涯、木葉驚飛。誰信巴蕉荏弱,森然獨障狂威。黃花原有傲霜姿。化作錦千絲。人天萬事皆翻覆,料須臾、寒暑潛移。白帝金行在手,東皇不許施為。
縣廢不知年,無人問遺址。石堠猶路傍,故物應唯此。
風光竟歲宜人少,樂事惟春取數多。果下小騮君借我,一鞭隨意掠煙莎。
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巫峽盤渦曉,黔陽貢物秋。丹砂同隕石,翠羽共沈舟。羈使空斜影,龍居閟積流。篙工幸不溺,俄頃逐輕鷗。
梅徑香浮遠,松寮月上遲。人間清境適逢之。試問料量何物最相宜。酒熟唯共鼻,茶甘不上眉。千鐘百榼任君持。我自無愁可解并無詩。
豈無強醉陽司業,固有無錢鄭廣文。三請未能勤問道,一歸今日愿從君。
得歸茅屋赴成都,直為文翁再剖符。但使閭閻還揖讓,敢論松竹久荒蕪。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酤。五馬舊曾諳小徑,幾回書札待潛夫。處處青江帶白蘋,故園猶得見殘春。雪山斥候無兵馬,錦里逢迎有主人。休怪兒童延俗客,不教鵝鴨惱比鄰。習池未覺風流盡,況復旌州賞更新。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過客徑須愁出入,居人不自解東西。書簽藥裹封蛛網,野店山橋送馬蹄。豈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飲醉如泥。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生理祗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錦官城西生事微,烏皮幾在還思歸。昔去為憂亂兵入,今來已恐鄰人非。側身天地更懷古,回首風塵甘息機。共說總戎云鳥陣,不妨游子芰荷衣。
作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何妨賭肥頭,抵擋辯證法。
竹宮時望拜,桂館或求仙。姹女臨波日,神光照夜年。徒聞斬蛟劍,無復爨犀船。使者隨秋色,迢迢獨上天。
隋河東下一千里,僮仆未知行李勞。聞道杞苗今結子,憑君飽食賦離騷。
嘉陵江畔。略跡論心時恨晚。小駐汪山。為看梅花盡日閒。老猶健在。翰墨奇勛應自愛。咫尺江城。卻喜題詩送我情。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