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逸人歸茅洞
三君乘白鵠,各在一山椒。
子去穿茅洞,人方采藥苗。
花連云氣近,松轉水程遙。
想得尋幽侶,空歌散午朝。
三君乘白鵠,各在一山椒。
子去穿茅洞,人方采藥苗。
花連云氣近,松轉水程遙。
想得尋幽侶,空歌散午朝。
三位逸人乘坐著白鵠,分別在一座山的山頂。你要前往穿過茅洞,此時別人正在采摘藥苗。花朵與云氣相連仿佛近在咫尺,沿著水路前行松樹連綿路途遙遠。想來你會找到尋幽的伴侶,獨自放歌驅散午間的寂寥。
逸人:指隱居的人。
白鵠:即白鶴。
山椒:山頂。
茅洞:可能是一個特定的山洞,也可理解為茅草叢生的山洞。
水程:水路行程。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但從詩的內容可推測,當時社會或許存在一些動蕩或不如意,使得一些人選擇歸隱山林。詩人送友人歸茅洞,寫下此詩表達對友人的送別之情。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歸隱,突出特點是意境清幽,語言自然。它展現了唐代文人對隱逸生活的關注,在文學史上體現了當時詩歌對自然和歸隱主題的描繪風格。
虛心懷月明,勁節挺玉立。豈是外春風,春風無處入。
紫禁叢林合,黃鸝深處鳴。綿蠻隨麗景,睍睆媚新睛。恰恰遷喬意,關關求友情。輕音留秘院,高韻度層城。乍弄羌兒笛,初調秦女箏。往來難辨處,斷續若頻驚。語逐薰風轉,歌宜夏木清。吾皇奏韶樂,好入雜簫笙。
剪子高崖五樹松,橫拖鐵板夾西東。中間一線通人馬,遠處看來密似縫。
為有貪泉好,番禺盛客游。海將珠母徙,天以石人留。寂寞勞相慰,歡娛得一秋。不堪揮手別,悵望是揚州。
少年賣畚事康卑,出入南陵郭外溪。自昔家空漁浦上,于今人老柵塘西。浮煙直港乘槎小,斜日疏籬曬網低。向夕烹魚誰可問,山廚不見舊山妻。
千秋北固舊知名,想見禪房掩晝扃。坐上休論失匕箸,定中那復駭雷霆。圖書遮榻青燈暗,鐘鼓喧江白浪腥。天外樓臺近浮玉,與誰飛錫過南?。鐵塔亭亭石徑斜,參差樓殿倚青霞。秋江曾試中?水,春焙仍分北苑芽。隱幾飛帆過別浦,翻經孤雁起寒沙。禪龕坐隔幾千里,想見煙云亂雨花。
捫蘿共掃碧臺煙,一洞天開一洞天。詩社稱公多杰作,同來登眺更超然。
有德于民廟貌崇,我來端為謝年豐。曰旸曰雨皆神力,不止南風與北風。
登山何事更尋山,花木參差亂石間。萬壑千巖方寸地,誰能深入便忘還。
春深翠檻花如醉,月滿昭陽正歌吹。珠佩長眠白燕釵,玉甌擊落文犀淚。
倡人歌吹罷,對鏡覽紅顏。拭粉留花稱,除釵作小鬟。綺燈停不滅,高扉掩未關。良人在何處,光唯見月還。
臨風思永夕,極目感深秋。月落應同照,溪陰故獨流。鳥啼清露下,雁過薄寒收。衰草猶如岸,空依此夜舟。
野人常占白鷗沙,今夕同舟對落霞。鴻雁幾聲停客棹,蒹葭一水望仙槎。風含露下炎蒸散,月擁潮平逸興加。何處鳴榔聽不盡,推篷真樂在漁家。
泠泠溪畔月中親,多恐深情認不真。澹素衣裳那入世,清香魂魄易迷人。精神但結平生愛,消息誰通半夕因。天地自來皆夢藪,怪他何獨是梅身。
正德英名已播傳,南征北剿敢當先。平生威武安天下,永鎮江山萬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