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興七言三首 其二
在家莫羨出家僧,擾擾營營竟未曾。
相國舟中龍奪劍,山人琴畔鬼吹燈。
從來不肯尋真訣,更自無心學大乘。
漢室諸公鳴玉佩,也須還我一枝藤。
在家莫羨出家僧,擾擾營營竟未曾。
相國舟中龍奪劍,山人琴畔鬼吹燈。
從來不肯尋真訣,更自無心學大乘。
漢室諸公鳴玉佩,也須還我一枝藤。
在家時不要羨慕出家的僧人,那些忙忙碌碌的事最終也沒做成。就像相國在舟中寶劍被龍奪走,山人在琴旁有鬼來吹燈。一直不肯去探尋真正的秘訣,更沒有心思去學習大乘佛法。漢朝那些公卿大臣佩玉作響,可也得還我這一根藤杖啊。
擾擾營營:形容忙忙碌碌、紛亂的樣子。
相國舟中龍奪劍:可能是引用了某個典故,但具體不詳,推測是指有不凡之人遭遇奇異之事。
山人:指隱士。
真訣:指真正的秘訣、方法。
大乘:佛教流派,強調普度眾生。
鳴玉佩:指公卿大臣身上玉佩因行走而發出聲響,代指達官貴人。
一枝藤:可能象征著一種超脫、自在的生活或修行的器具。
具體創作背景不詳,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可能處于一個人們追名逐利、浮躁的社會環境中。他看到眾人的忙碌卻無所得,對這種現象不滿,從而表達自己對真正修行和超脫生活的追求。
這首詩主旨是諷刺世俗之人的盲目忙碌,倡導追求真正的修行和精神境界。其突出特點是用典和對比,使觀點鮮明。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部分文人對社會現象的思考。
城中無竹令人俗,寸土如金不可栽。誰向瀟湘煙雨里,揮毫移出萬竿來。
可憐淮水去來潮。春堤楊柳覆河橋。淚痕未燥詎終朝。行聞玉佩已相要。
一瀧煙雨一瀧晴,瀧口鴛鴦夾岸迎。風送猿聲滿城郭,行人忽起故園情。
圣主深恩賜暫歸,龍河冰泮別京師。重來不待榴花節,為報當涂貳守知。
仰止南山巔,屹然安且靜。薰風時往來,離照日輝映。颯颯動松冷,瑯瑯發高詠。聲和氣亦和,禎祥日相應。抱真無別藏,積善有馀慶。竹梅振古芳,駐此悠悠景。人生百歲期,未了登臨興。辦得春服成,相攜入篁徑。
曈曈曉日靄晴暉,松幕蘢蔥傍紫薇。丹闕趨蹌歌湛露,御筵錯落肅天威。春浮庖膾瑯玕合,香沁壺觴沆瀣晞。稽首鳳樓回鶴署,聯翩一路瑞煙歸。
盡云天鑒邇,昭昭奚所親。盡云天聽卑,號號如無聞。江漢何滔滔,草木何蕓蕓。人外有青山,青山多白云。茅茨共麋鹿,宮闕齊秋旻。秋旻不可逼,麋鹿常為群。豈不樂麋鹿,麋鹿猶畏人。萬古只如此,始盡介然心。
老鬢不重綠,衰顏時借紅。藥窺文武候,酒雜圣賢中。
美醪能遠致,塵抱豁然開。起向窗前坐,風從竹下來。莫思身外事,且進掌中杯。飲罷復高臥,冥心若死灰。
江上霜飛木葉紅,西來船掛滿帆風。路通黃鶴樓何在,水繞晴川月一弓。遷客牢騷成往昔,仙人蹤跡任西東。可憐鸚鵡洲前草,依舊秋來宿便鴻。
秀泉開舊甃,初試仰山茶。寂寂有馀意,池蓮三五花。
殺青初竟未堪論,博得驪珠字字勻。莫信古來才一石,與君俱是斗量人。
君謨郢斲何太工,宛若老將藏其鋒。即論草草無凡蹤,嵇生土木金焉蒙。眉山命態嬌且豐,阿環玉膚雙箸紅。酒酣斜捲霓裳風,爾曹往往論纖濃。莫云墨豬豬亦龍,豫章骨立兒作翁。踉蹌獨上峨眉峰,翹足下瞰中原空。不辭墜拆蒼藤封,襄陽翩翩趫若風。錦衫危帽青?驄,跳蕩百戰無衡鋒。耳輪躍刃足躡空,當時鼎立難為雄。筆冢處處騰秋虹,晉鬼夜哭悲途窮。吳興指端天與工,墨池墨沈蟠胸中。翙如威鳳翔岐豐,山陰之宗誰大宗,王孫隆準真乃公。
濠上行云卷復舒,數竿修竹野人居。庭幽蚤聽秋蟲急,客病時驚夏木疏。棲息一枝南國鳥,逍遙萬里北溟魚。中林擬遂甘疏散,未老浮名覺漸虛。
文彩飄飖青瑣郎,朝班同望赭袍光。嶺云深處觀題句,使我幡然念帝鄉。當年狂直叩龍墀,謫墮閩山省舊非。須信寬恩若天地,才周歲律已容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