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伏承澤深僉判學士賢友以正生朝寵貺佳篇輒次元韻 其三
清獻重逢在永陽,方知此道浸明昌。
非聰何以聞天籟,有畀終須辨國香。
不貳見知忠肅瓘,逸民晚遇太師光。
圣賢出處寧無意,舍則深藏用束裝。
清獻重逢在永陽,方知此道浸明昌。
非聰何以聞天籟,有畀終須辨國香。
不貳見知忠肅瓘,逸民晚遇太師光。
圣賢出處寧無意,舍則深藏用束裝。
在永陽與清正賢明之人再次相逢,才知道正道正漸漸昌盛。若不聰慧怎能聽聞自然的聲音,上天賦予才能終能辨別國色之香。像忠貞不二被人知曉的忠肅公衛瓘,又似逸民晚年遇到太師司馬光。圣賢的出仕與隱居怎會沒有深意,舍棄時就深藏不露,被任用就整裝出發。
清獻:可能指清正賢明之人。永陽:地名。
浸:漸漸。明昌:昌盛。
聰:聰慧。天籟:自然界的聲音。
畀(bì):給予。國香:原指蘭花,此處可能指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
不貳:忠貞不二。忠肅瓘:指衛瓘,謚號忠肅。
逸民:隱居的人。太師光:指司馬光。
出處:指出仕和隱居。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中內容推測,可能是作者在永陽與友人相聚時,有感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自身對人生的思考而創作。當時可能社會需要正道的弘揚,作者借詩表達對正道的期望和對圣賢行為的理解。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正道的追求和對圣賢出處的思考。其特點是用典豐富,富有哲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作者的文學才華和思想深度。
為愛山家人跡稀,往來渾覺市廛非。雷鳴谷里朝尋菌,雨過巖前日采薇。草澤底須人自棄,桃源真與世相違。他年未必無園綺,應是看云到晚歸。
二年塵土堆中坐,一到南樓眼暫開。風靜江平留不得,待教黃鵠送詩來。
阿母衰年賴有兒,兒今不幸母何依。母恩難報兒心苦,萬歲千秋不盡悲。
抱病逢春亦暫歡,芳時對客更加餐。即看乳燕雙雙入,無那飛花片片殘。潦倒不忘桃葉句,蕭閑應戀竹皮冠。莫論往昔清狂事,且醉荒亭苜蓿盤。
故人結屋蘭溪上,紫玉曾裁作釣竿。一曲滄浪清興古,半蓑煙雨白鷗閑。從龍早歲為霖去,訪舊何時衣錦還。幾度憑高頻拄笏,宦情鄉思滿江關。
晨光淑初夏,野意招游蹤。策馬陽山行,所親遠來從。下馬結桂枝,道穿白龍宮。藉彼宮里草,乘彼桂下風。渴飲丹井泉,泉甘思慮空。希君遺人世,相將尋赤松。
二十年前誼可珍,狂來敢笑謫仙人。醒言王質樵柯斧,醉試陶潛葛布巾。烈酒即今須淺酌,清茶日后轉多親。相期涵養詩情健,買得漁舟復問津。
雪暗離秦地,春歸入楚邦。平生憐匹馬,將老渡長江。解纜辭亭樹,中流見寺窗。舟人喜風色,略得寸心降。江上招提古,蕭疏對郡城。延賓竹榻靜,過雨石堂清。齋接荊州供,題多蜀士名。老僧飛錫倦,歸坐聽江聲。
尚有孤墳在,空聞松柏哀。青山憐我瘦,黃菊向人開。日落大江闊,風高獨雁來。明年記此日,珍重幾登臺。
羸軀秋半早驚寒,擁被無眠燭燄闌。近戶蛩聲悽自語,堆床蠢簡嫩誰看。觀人已感榮枯迅,學道方知出處難。四海一身相系屬,祇愁疲苶未能安。
老樹依巖壑,危橋隔遠村。桃花春滿岸,云氣曉當門。白鳥來書屋,青山落酒樽。漁舟忽相過,疑是武陵源。
雄刀三載箾中鳴,報怨而今事已成。何必君思頻見赦,千秋人識子崔名。
良馬出蘭池,連翩驅桂枝。鳴珂隨局駛,輕塵逐影移。香來知驟近,汗斂覺風吹。遙望黃金絡,懸識幽并兒。
堂中無復事,誓與報君仇。一劍成何用,空令易水羞。
與君終日醉,猶恨故山違。天欲塞鴻盡,秋先楓葉歸。青油使者舫,白苧女郎衣。總是江南樂,乾坤舊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