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大震電雨雹南峰無之黃夢得詩來有天意因以旌遺逸之句正恐其輕忽災異失圣人迅雷風烈必變之意用其韻以解之
仲春戊申日之夕,牛羊下來猶未畢。
回風烈烈漲黃壤,陰云沖沖蒙白日。
騰光初覺火燒空,打屋乍疑天隕石。
出門愁見荒山徑,高臥徒驚墮四壁。
嘗聞正直天所祐,又聞豪橫天所疾。
盲風怪雨豈徒然,顛倒橫縱未遑恤。
老農慘怛心欲死,群蛙號呼興自逸。
那知殺菽困黔首,但指嘉禾歌赤舄。
何人漫讀周官書,更笑深山間小艗。
仲春戊申日之夕,牛羊下來猶未畢。
回風烈烈漲黃壤,陰云沖沖蒙白日。
騰光初覺火燒空,打屋乍疑天隕石。
出門愁見荒山徑,高臥徒驚墮四壁。
嘗聞正直天所祐,又聞豪橫天所疾。
盲風怪雨豈徒然,顛倒橫縱未遑恤。
老農慘怛心欲死,群蛙號呼興自逸。
那知殺菽困黔首,但指嘉禾歌赤舄。
何人漫讀周官書,更笑深山間小艗。
仲春戊申日的傍晚,牛羊下山還沒結束。旋風猛烈揚起黃土,陰云濃重遮蔽了白日。起初看到閃電如火燒天空,突然聽到打屋聲還以為天在落石。出門發愁面對荒山小徑,高臥床上徒然驚于四壁震動。曾聽說正直之人受上天庇佑,又聽說豪橫之人遭上天憎惡。狂風怪雨怎會無緣無故,天地顛倒也無暇顧及。老農悲痛得心如死灰,群蛙卻自在地號叫。哪里知道莊稼被毀讓百姓困苦,只指著好莊稼歌頌太平。什么人空讀《周官》之書,還嘲笑深山里的小船。
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二月。
戊申日:古代用天干地支紀日,戊申是其中一天。
回風:旋風。
黃壤:黃土。
沖沖:形容陰云濃重。
騰光:指閃電。
乍:突然。
遑恤:無暇顧及。
慘怛:悲痛。
黔首:指百姓。
嘉禾:生長得特別茁壯的禾稻,古人視為吉祥的象征。
赤舄:古代天子、諸侯所穿的鞋,此處代指太平盛世。
周官書:即《周禮》。
小艗:小船。
從詩題可知,當時春季發生大震電、雨雹等災異現象,但南峰沒有。黃夢得詩中有‘天意因以旌遺逸’之句,詩人認為其忽視災異,有失圣人‘迅雷風烈必變’之意,于是用其韻寫詩解釋。推測創作于詩人所處時代有災異發生、社會矛盾可能較為突出之時,詩人借此表達對現實的關注。
這首詩主旨在于批判忽視災異、粉飾太平的現象,同情百姓疾苦。其特點是通過描繪災異景象和對比不同群體的狀態來表達情感。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問題和詩人的社會責任感。
焚香掃石獨橫琴,愧乏朱弦感恨深。月下不聞烏夜操,花邊空憶白頭吟。難將古調傳心事,無復高山遇賞音。為報東林蓮社侶,不堪攜抱日相尋。
蘭夜沉沉,燈期近了。纖云卷盡冰輪皎。橫階如水弄清寒,隔簾篩取疏陰到。綺席歌殘,離人思悄。林梅浮動幽香好。寂寥庭院許徘徊,一天吟緒和誰道。
傷子遠別離,辭親日初曉。后會知何時,淚滴荊溪草。
梅院重門掩,遙遙歌吹邊。庭深人不見,春至曲能傳。花落彈棋處,香來薦枕前。使君停五馬,行樂此中偏。
祖師門下絕人行,深險過于萬丈坑。垂手不能空費力,任佗堂上綠苔生。
丁沽汛曉。正水市販鮮,烏板船到。戢戢銀刀恣躍,仨拋煙罩。長安近局銷寒夜,問尊前、玉涎多少。钑盤催饤,詩饞慰否,漫吟白小。記鄉味、羹調宋嫂。幾停箸思量,應是歸好。客話娵隅聽遍,正悽懷抱。冰鮮夢斷天廚賜,檢食單、零亂慵草。御箋沫冷,清愁好托,玉鱗緘報。
河北望河南,楊柳郁森森。蕃漢雖二域,春風無兩心。
雨黑徑垂莎,全家在薜蘿。樹空穿井出,門掩燒痕過。寫易澌生硯,懸壺月上柯。近來山屐老,枯齒旋無多。
問我緣何不做詞。今將心事告君知。非關偷懶故裝癡。愁緒綿綿情絮絮,斜風片片雨絲絲。原來最怕說相思。
碧瓦參差幾萬間,重樓復閣更回環。城池影浸水邊水,鼓角聲傳山外山。鑿落斗傾元弛禁,鞦韆爭蹴未容閒。史君得意同民樂,日擁笙歌倒醉顏。
百年身世欲何之,轉瞬光陰那肯遲。忠孝與君當共勉,敬侯有墓路人知。
嘆鳳世巳遠,悲麟竟何為。蘭蕙秘幽巖,蕭艾盈路岐。君子抱明德,傷也誰復知。隨流非我心,特立乃見疑。亭亭南山松,匪無霜霰摧。寒蕤但不改,孤貞常自持。智者尚高契,達人慕希聲。曠世有相感,同時悵難并。烈風起玄朔,百卉忽以零。登高望所思,慨焉念徂征。鴻雁序翅飛,麋鹿呦呦鳴。為言明馨子,盍簪終有成。
潑墨崩云漲碧空,滔滔誰挽百川東。波臣已斷巨鰲足,逋客且臥馮彝宮。灶底蛙鳴嗟桂玉,樓頭蠅凍付苓通。新晴鐘鼓忽相報,遲爾開尊一鏡中。
百萬金繒遣議和,寧資興國助天戈。叩關互市寰中遍,袖手觀兵壁上多。幾見珠槃堅誓約,徒勞玉斧劃山河。插霄銅柱知誰建,異代猶思馬伏波。臨淮部曲恣逍遙,坐使狼烽偪薊遼。喋血取污園廟土,發祥應念祖宗朝。中原割地臣真辱,暮氣行軍寇自招。猶幸西鄰同責讓,不令虜馬踏云驕。全局難爭一著棋,竟將險塞棄華離。田橫誓眾存孤島,倉葛呼天樹義旗。久隸皇圖思禹奠,復淪戎索泣周遺。空拚萬井涂膏血,卉服終看變鳥夷。先朝藩服首三韓,脅主齊盟自筑壇。薄海尚多修職貢,大邦原不倚屏翰。龍光舊接歸懷易,虎旅新屯控制難。祇恐天驕夷郡縣,樂浪元菟陣云寒。
杲日當空,無所不照,因甚被片云遮卻。人人有個影子,寸步不離,因甚踏不著。盡大地是個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燒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