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陸侍御破石埭草寇東峰亭賦詩
古寺東峰上,登臨興有余。
同觀白簡使,新報赤囊書。
幾處閑烽堠,千方慶里閭。
欣欣夏木長,寂寂晚煙徐。
戰罷言歸馬,還師賦出車。
因知越范蠡,湖海意何如。
古寺東峰上,登臨興有余。
同觀白簡使,新報赤囊書。
幾處閑烽堠,千方慶里閭。
欣欣夏木長,寂寂晚煙徐。
戰罷言歸馬,還師賦出車。
因知越范蠡,湖海意何如。
在古寺所在的東峰上,我興致勃勃地登高望遠。與大家一同看到御史傳來大破草寇的捷報。許多地方的烽火臺已閑置,千家萬戶都在歡慶。夏天樹木生機勃勃地生長,傍晚的煙霧緩緩飄散。戰斗結束,戰士們騎著馬歸來,軍隊班師,大家賦詩慶賀。由此我想到了越國的范蠡,不知他在湖海之間心境如何。
白簡使:指侍御史,古代御史有所彈劾,用白簡。
赤囊書:指緊急軍書,用赤囊裝著。
烽堠:即烽火臺,用于傳遞軍情。
里閭:指鄉里、民間。
歸馬、出車:分別出自《尚書·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和《詩經·小雅·出車》,都有戰爭結束、軍隊凱旋之意。
越范蠡:春秋時期越國大臣,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后,棄官泛舟五湖。
此詩創作于陸侍御破石埭草寇之后。當時草寇為禍一方,社會秩序受到影響。陸侍御成功平叛,給當地帶來了和平。詩人登上東峰亭,聽聞捷報,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慶賀陸侍御破草寇的勝利。其突出特點是將寫景、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生動展現了戰后的和平景象和人們的喜悅心情。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們對和平的渴望。
老友吳江去,吳江水尚高。一樽散鱸膾,四月過櫻桃。矍鑠綠玉杖,風流白纻袍。西窗故人夜,應是動揮毫。
梅花長自占先春,一度相看一度新。投紱正當垂老日,歸家猶是未閒身。雪晴風煖笙歌細,弟勸兄酬禮數頻。試問尊前稱壽者,幾人谷日是生辰。
祈頌持齋心欲從,萬般志意探私衷。玉身空被酒污玷,禱念虛拋一息風。
蒼梧風雨送春寒,翠輦分明夢里看。千古神游應不遠,短篷虛枕聽珊珊。
戎馬關山隔,空閨鬢發華。將何寄消息,江樹總無花。
隔岸青松數百株,柳陰陰處結茅廬。溪翁有此不知趣,乞與詩人作退居。
思皇多士,靖恭著位。鳴玉飛緌,鏘鏘濟濟。宴有折俎,以示慈惠。罔敢不祗,福祿來暨。
路出千林迥,山連五嶺遙。石崖懸度棧,野樹臥通橋。澗飲猶防蠱,畬耕盡屬徭。夕陽驅瘦馬,鬢影漫瀟瀟。
使者春何往,吾徒日轉孤。屢書心盡折,一字眼堪枯。未測皇天意,其如壯士圖。自知寒色甚,不敢怨明珠。
春愁故故妨人樂,舊蘚新苔不暫晴。想見江郎閉船臥,滿川風雨報天明。
溪山隨興每成章,物性如人趣味長。峽谷有材多正直,峰巔無木不箕張。恣橫藤刺豪強相,閑雅巖花靘女妝。唯有清泉自陶樂,低哼高唱變宮商。
酒醒金屋曙河流,愿賜銅盤一滴秋。他日君王作仙去,瑤池猶幸得同游。
水邊林,風里路,砧杵喚商籟。盡日辭枝,掃罷又還在。故山松桂留人,人今不見,背寒照、驛樓都改。隨樵外。過眼青子光陰,黃金就誰買。一片題紅,咫尺御溝界。陣云缺處盤鴉,燒殘枯樹,憶衰草、際天窮塞。
對酒不能飲,心悲握手論。如何同舍客,忽作遠游人。世態青云冷,交情白首新。還知明主意,宣室待詞臣。
重闌飛構入清溟,虎豹森羅戶不扃。紫氣擁關周問禮,玉光浮座漢傳經。日斜海霧侵香案,夜靜天風語鐸鈴。幾度澹淵來說法,泉中應有老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