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赴天章閣觀新刻仁宗御詩
天閣當年拂霧宣,紫皇端扆侍群仙。
親揮龍鳳軒騰字,命繼咸韶雅正篇。
勸酌屢行均圣寵,賜花中出奪春妍。
玉峰光景都如舊,但睇宸章極泫然。
天閣當年拂霧宣,紫皇端扆侍群仙。
親揮龍鳳軒騰字,命繼咸韶雅正篇。
勸酌屢行均圣寵,賜花中出奪春妍。
玉峰光景都如舊,但睇宸章極泫然。
當年在天章閣撥開云霧般被宣召,帝王端坐御座,身邊侍從如群仙環繞。皇帝親自揮筆寫下如龍鳳飛騰般的文字,命臣子們續寫像《咸池》《韶》樂那樣雅正的詩篇。多次勸酒,臣子們都得到了圣上的恩寵,從宮中賞賜出來的鮮花比春天的花朵還要嬌艷。玉峰的景色還和從前一樣,只是看著皇帝的御詩,我不禁淚水漣漣。
天閣:指天章閣,北宋宮中收藏皇帝御制文集等的地方。
紫皇:指皇帝。
端扆(yǐ):端坐在屏風前,指帝王臨朝聽政。
龍鳳軒騰字:形容皇帝的書法如龍鳳飛騰般氣勢不凡。
咸韶:《咸池》《韶》,古代的雅樂。
玉峰:可能是天章閣附近的山峰,也可能是泛指景色。
宸章:皇帝所作的詩文。
宋仁宗在位時重視文化,常有御制詩文。此詩可能是宋仁宗去世后,詩人被召到天章閣觀看新刻的仁宗御詩時所作。當時詩人回憶起往昔在天章閣受皇帝恩寵的場景,面對仁宗的御詩,感慨時光流轉、人事變遷,因而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通過回憶當年在天章閣的經歷,表達對仁宗皇帝的感恩與懷念。其特點是語言典雅,情感深沉,將往昔的榮耀與如今的傷感巧妙融合。在文學史上雖不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作品,但反映了當時宮廷文化以及臣子對皇帝的情感。
午風初指睡初醒,
酒伴相尋到水亭。
既醉不教乘月去,
新蟬偏愛與君聽。
碧云從天來,
清風落君手。
老龍睡初醒,
恍惚無何有。
紫云絳靄,高擁瑤砌。曉光中、無限剖列。肅整天仙隊。又有殊音欲舉。聲還止,朝罷時,亦有清香飄世。
玉駕才興,高上真仙盡退。有瓊花如雪,散漫飛空里。玉女金童,捧丹文、傳仙誨。撫諸仙,早起勞卿過耳。
雪湖湖妨乘春到。渺渺春波江上早。彩毫和我玉樓詞,為賀宮莊雙喜兆。
迢迢北上云天杪。長安春日鶯聲巧。朝士相逢問野翁,山林感荷君王詔。
木佛寒邊尚未燒,黔王宅畔夢相招。
抬眸直可爍千界,揮藻真堪賤六朝。
碎卻青衫天地裂,收回殘魄日星昭。
鐵函珍重休沉井,那見黃塵徹底飄。
我居西山前,君居南山下。
居止既比鄰,歡笑復杯斝。
雖無籍籍名,亦愧棲棲者。
吾道多艱虞,造物隨取舍。
努力少壯時,青燈共良夜。
艾擁蕭陵雪未消,
蒂連芳萼闖春饒。
國香不似傾城色,
寂寞空山大小喬。
海內耆英復幾人
此心無日不山林
謾看結綠思歸匣
慨拂絲朱自解音
竹滿西盤來鳳宿
泉流姑射聽龍吟
也知景物鄉園好
天下蒼生屬望深
眼穿腸斷竟如何,
只怕光陰去若梭。
莫信宗元前夜語,
只留機巧自家多。
無奈聞歌,銷湖海氣,爇女兒香。嘆殘脂涴袂,閑愁脈脈,重云伸眼,此夕茫茫。海國乘槎,山城緤騎,十載歸來鬢有霜。臨岐路,憶牽衣挽手,多少凄惶。
千言倚馬文章。待掩卻、蓬門亦自傷。漸梨窗紅暗,秋孤蜂蝶,榆錢綠碎,春駐鴛鴦。淡抹人宜,秾姿獨看,絕倒蘭閨姊妹行。新來意,有明燈語笑,十醉何妨。
寬廓非外,寂寥非內。
拽轉虛空,須彌粉碎。
土宿頷下髭須長,波斯眼深鼻孔大。
早歲燈窗密
中年宦海遙
相看嗟落寞
晚復共漁樵
已矣耆英會
居然一葉凋
豈無朋友念
人物嘆公朝
問月中和頂,
冰壺樂共攜。
千峰支碧帳,
一市疊星梯。
禮佛心初覺,
觀天眼復迷。
今朝容自大,
身在夜郎西。
黃花留稿客邊裁,
剩與寒燈話劫灰。
誰念倦游今杜牧,
春橋南去不歸來。
幽徑煙肥履跡苔
濕園細雨客能來
穿花魂冷游蜂照
吹葉聲酣臥犬猜
乘興欲呼山入座
作癡猶待月銜臺
光陰窈窈扶吟地
留命傷春賦七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