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公羊傳四首 其三
季子治內難,牙也王堤誅。
緩追逸慶父,二子奚親疎。
探情異無將,歸獄茲何辜。
減量自孟德,抽戈實公閭。
季子治內難,牙也王堤誅。
緩追逸慶父,二子奚親疎。
探情異無將,歸獄茲何辜。
減量自孟德,抽戈實公閭。
季子處理國內的危難之事,叔牙被當作危害國家之人誅殺。對慶父緩慢追擊讓他得以逃脫,這兩人(季子和處理慶父之事的人)對親疏關系是如何看待的呢?探究實際情況與‘無將’(臣子不得有叛逆之心)的標準不同,歸罪于他們又有什么過錯呢?減少度量是從曹操開始的,抽出兵器實際是賈充(公閭)所為。
季子:春秋時吳國貴族,這里可能泛指處理內部事務的賢能之人。
牙:叔牙,春秋時魯莊公之弟。
王堤誅:可理解為因危害國家而被誅殺。
緩追逸慶父:慶父是魯莊公之弟,多次制造內亂,國人欲殺之,他逃奔莒國,后被遣回,途中自縊。這里說緩追讓他逃脫。
無將:《春秋公羊傳》中的說法,指臣子不得有叛逆之心。
孟德:曹操,字孟德。
公閭:賈充,字公閭,曾指使成濟弒魏帝曹髦。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作者讀《公羊傳》后有感而發,《公羊傳》著重闡釋《春秋》的微言大義,作者可能是在研讀其中記載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時,對歷史評判和人物功過產生了思考,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圍繞《公羊傳》中的歷史事件展開,通過對季子、慶父等人物事跡的探討,引發對歷史評判標準的思考。它展現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入研究和獨特見解,在文學上以用典的方式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厚重感。
紅葉飄風秋欲暮。送目層樓,簾卷西山雨。解榻聚賓揮玉塵。風流只欠王夷甫。 質劍為公沽綠醑。滌濯吟魂,擬摘黃花句。醉眼瞢騰攜手處。謝池風月誰分付。
瓊散殘枝。點窗款款,度竹遲遲。欲訴芳情,曲中曾聽,畫里重披。春移別樹相期,漸老去、何須苦悲。人日酣春,臉霞清曉,復記當時。當年風致,勉強續貂,以貽好事。丹邱柯九思書於云客閣,至正元年冬十有一月日南至也。以上四首和詞并見郁氏書畫跋記卷一。
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為之,圓如小櫻桃。一枚之中,刻羅漢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課經者、荷杖者、入定于龕中者、蔭樹趺坐而說法者、環坐指畫論議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趨而后侍者,合計之,為數五百。蒲團、竹笠、茶奩、荷策、瓶缽、經卷畢具。又有云龍風虎,獅象鳥獸,狻猊猿猱錯雜其間。初視之,不甚了了。明窗凈幾,息心諦觀,所刻羅漢,僅如一粟,梵相奇古,或衣文織綺繡,或衣袈裟水田絺褐,而神情風致,各蕭散于松柏巖石,可謂藝之至矣!
恨凝積。佳人薄命尤堪惜。尤堪惜。事如春夢,了無遺跡。人生適意無南北。相逢何必曾相識。曾相識。恍疑猶覽,內家園籍。
山上飛云片片輕,云山相似倚空明。 從龍本合封中去,觸石光從望處生。
春去臺空跡已陳,危亭杰出澗之濱。 清溪繞屋可濯足,好鳥隔江如喚人。 明月委波金瀲滟,青山帶雪玉嶙峋。 桃花流水非人世,或有漁郎來問津。
吳越如今霜桕肥,炎方且得緩寒衣。但違吾土登樓倦,欲笑參軍落帽非。
客重屠沽投臭味,秋誰瘦健向庭闈。東來一片傷心雁,恐有鄉書莫即飛。
望中樓閣似仙家,徙倚渾疑泛渚槎。愛暖柳條依舊葉,避寒梅子盡情花。
不韋城上長含霧,諸葛祠前爛吐霞。去歲登高無此景,且拋鄉思醉天涯。
誰打玉川門,白娟斜封團月。晴日小窗活火,響一壺春雪。可憐桑一生顛,文字更清絕。直擬駕風歸去,把三山登徹。
草草書傳錦字,厭厭夢繞梅花。海山無計駐星槎。腸斷芭蕉影下。 缺月舊時庭院,飛云到處人家。而今贏得鬢先華。說著多情已怕。
夜蕭索。側耳聽、清海樓頭吹角。停歸棹、不覺重門閉,恨只恨、暮潮落。 偷想紅啼綠怨,道我真個情薄。紗窗外、厭厭新月上,也應則、睡不著。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相見休言有淚珠,酒闌重得敘歡娛,鳳屏鴛枕宿金鋪。 蘭麝細香聞喘息,綺羅纖縷見肌膚,此時還恨薄情無?
天碧羅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宛風如舞透香肌。 獨坐含顰吹鳳竹,園中緩步折花枝,有情無力泥人時。
路入南中,桄榔葉暗蓼花紅。兩岸人家微雨后,收紅豆,樹底纖纖抬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