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陳中書楊侯家賞瑞蓮 其一
法自春秋著一王,不曾紀瑞到蓮塘。
露盤對倚金莖小,水鏡雙尋玉井涼。
同樣著花仍并蒂,異篷結子不分房。
會須問字求玄草,接武華風到后堂。
法自春秋著一王,不曾紀瑞到蓮塘。
露盤對倚金莖小,水鏡雙尋玉井涼。
同樣著花仍并蒂,異篷結子不分房。
會須問字求玄草,接武華風到后堂。
禮法從春秋時期就彰顯著天下歸一的理念,卻未曾記載過蓮塘出現祥瑞之景。露盤相對而立,金莖顯得渺小,如在水中尋得兩面鏡子,玉井透著清涼。蓮花同樣綻放且是并蒂之姿,蓮蓬雖不同卻結子不分房。應當去請教學問探尋玄理,讓高雅的文風延續到后堂。
法自春秋著一王:春秋時期的禮法體現天下統一尊奉一個王者的理念。
紀瑞:記載祥瑞之事。
露盤:漢武帝曾造銅仙人承露盤。金莖:銅柱,承露盤的支柱。
水鏡:形容水面如鏡。玉井:指蓮塘。
并蒂:兩朵花并排長在同一個莖上。
問字求玄草:指請教學問,探尋玄理。玄草指揚雄的《太玄》。
接武:前后足跡相連接,比喻繼承前人的事業。華風:高雅的文風。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當時可能社會較為重視祥瑞之兆,在楊侯家賞到瑞蓮,詩人有感而發創作此詩,表達對祥瑞的關注和對文化傳承的期望。
此詩主旨圍繞瑞蓮展開,通過描繪蓮塘祥瑞之景,表達對學問和文風傳承的追求。其特點是用典豐富、意境清幽。在文學上體現了當時文人對祥瑞和文化的重視。
蕩中天柱見已久,山外石梁今始觀。尊者力能回造化,會須移向柱頭安。
霏微陰壑兮氣騰虹,迤邐危磴兮上凌空。青霞杪兮紫云垂,鸞歌鳳舞兮吹參差。鸞歌鳳舞兮期仙磴,鴻駕迎兮瑤華贈。山中人兮好神仙,想像聞此兮欲升煙,鑄月煉液兮佇還年。
淩風發高唱,山鬼夜吹燈。但坐空階月,聽他泣未曾。
墻頭金柳罩兒家,窗掩輕寒六扇紗。心病倦挑心字領,睡鬟松落瑞香花。園林霽爽初煎酒,院落陰沉好斗茶。莫負一川春水綠,支機人望正浮查。
不見春和候,開門失翠微。鶯聲悲凍在,花氣怨春稀。地遠誰修禊,山深未試衣。故園憐久別,合眼即能歸。
大魚啖蝦?,小魚啖沮洳。風波一失所,微沫猶相濡。吁嗟爾君子,念我如黔婁。養親無甘毳,從君無驪駒。懷寶而迷邦,前路多憂虞。王孫誅淖齒,伍子干闔廬。所愧病無能,日暮空踟躕。
華萼何相輝,蘭荃競為美。婉孌當青陽,赍歡侍君子。翻飛豈獨翔,游行必俱止。成言逾金石,伉義期桑梓。良愿既我從,銜恩自茲始。
綠屏春曉露珠稀,地盡南天草木葳。石角柳芽風不到,小窗梅綻雨初微。身隨玉液尋仙侶,手捻沉香事小妃。碧草遠郊人寂處,開簾唯見燕雙歸。
才登西嶺路,詩思便能清。棧道云間沒,籃輿壁上行。遙山時見虎,深谷夏聞鶯。咫尺名山寺,猶分兩日程。
經雨秧苗已解枯,朝來泥爛卻妨鋤。須知此事愁余甚,偃地瓜苗一一扶。
稚子盈門豈渥洼,故園松菊自成家。抽書夙好初盈幾,摘藕方鮮旦及瓜。借問芙蓉開幾樹,不知丹桂剩馀花。江南數月多風雨,碧玉瑯玕未可誇。
露湛秋空送爾歸,乘春海國帶霜飛。晶瑩好入霓裳隊,剪掠分將鶴羽翚。翠袖投來天兆瑞,梅梁棲處月垂輝。瓊花珠樹移根易,何似珍禽憶舊扉。
鴻名今古并風翔,過化生身一地芳。經緯文章星斗麗,主賓英爽海山光。四朝俞咈堯還舜,九死荒遐惠更黃。此日瓣香祠下拜,淵珠岡玉共難量。
天南尊勝有香幢,洞上宗風接壽昌。五百花冠今首出,大千海印等身光。曾叨世執巾瓶舊,幸及開山弟子行。舌底青蓮誰得似,趙州少小播諸方。
春催農工動阡陌,耕犁紛紜牛背血。種蒔已遍復耘耔,久晴渴雨車聲發。往來邏視曉夕忙,香穗垂頭秋登場。一年苦辛今幸熟,壯兒健婦爭掃倉。官輸私負索交至,勺合不留但糠秕。我腹不飽飽他人,終日茅檐愁餓死。春氣熏陶蠶動紙,采桑女兒鬨如市。晝飼夜喂時分盤,扃門謝客謹俗忌。雪團落架抽繭絲,小姑繰車婦織機。全家勤勞各有望,翁媼處分將裁衣。官輸私負索交至,尺寸不留但箱篚。我身不煖煖他人,終日茅檐愁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