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橫碧軒繼趙昌甫作
步陟高高寺,
徐行不用扶。
青天晴又雨,
山色有還無。
句向閑中覓,
茶因醉后呼。
所懷論未足,
何乃又征途。
步陟高高寺,
徐行不用扶。
青天晴又雨,
山色有還無。
句向閑中覓,
茶因醉后呼。
所懷論未足,
何乃又征途。
一步步登上高聳的寺廟,慢慢行走不需要攙扶。青天忽而放晴忽而落雨,山色時隱時現若有若無。詩句在閑適之中尋覓,茶水因醉酒之后呼喚。心中所感尚未傾訴充分,為何又要踏上新的征程。
陟(zhì):登、升。
徐行:緩慢行走。
有還無:時隱時現,若有若無。
覓:尋找、探尋。
何乃:為何、怎么。
此詩為繼趙昌甫(南宋詩人趙蕃,字昌父)之作,當為酬唱即興而作。創作于詩人登橫碧軒游覽時,可能正值行役間隙,故結尾流露出即將啟程的感慨。
全詩以登寺游賞為線索,由景及事,由事及情,前半寫閑適之趣,后半轉抒行役之思,平淡語言中蘊含生活真味,體現宋人“以俗為雅”的詩風特點。
片帆迢遞入吳煙,竹溆蘆汀斷復連。柳蔭濃遮官道上,蟬聲多傍驛樓前。近湖漁舍皆懸網,向浦人家盡種蓮。行到吳王夜游處,滿川芳草獨堪憐。
人生離別將奈何,滄江渺渺山峨峨。山花亂紅江水碧,水流花謝春愁多。
白日未云暮,青春先獨歸。采蘭以為佩,采荷以為衣。釣魚不設餌,況復為釣磯。鷗鳥與公狎,知公本無機。
老依背郭蔭堂茅,寒夜微吟自削毫。羨子筆回霜氣勁,驚人句與月魂高。極知蹇足追隨苦,便覺長須走送勞。因識盧郎是佳器,定能痛飲誦離騷。
夜宿武夷山,乃是杜清叟。清談道人同,險路山鬼走。出門視河漢,危梯掛星斗。白露滿芙蓉,清寒夜深久。
自古悲行路,于今更畏途。才名收倚馬,宦計失飛鳧。白日晴開越,青山亂入吳。傳經稍欲慰,咫尺對西湖。
載謁天姬讀斷碑,低回舊事至今疑。如何蛻化空遺履,尚自留題且寄詩。鸞過緱山笙有韻,鶴歸華表語無期。當年贏得存仙籍,還記春岡是舊基。
夷齊值明時,餓死西山陽。四老生亂世,采芝以徜徉。李業遇公孫,欲蓋反受殃。嚴陵辭故人,萬古清名揚。性也實有命,君子順其常。漫漫云間鳥,冥冥隨風翔。海宇豈不寬,六翮有短長。浩歌向日月,曲盡意茫茫。
饒有金剛不壞身,仍驚天意再封神。脊梁苦比霜竿直,頭殼難承咒語真。厭睹群狙撈火栗,且隨蓬鵲走荒榛。發膚身體嚴慈賜,莫把微軀等粉塵。
陟彼高臺上,四顧臨郊畿。下有清冷水,寒流日夜微。何來孤鳴雁,嘯匹空中飛。天風一以厲,烈烈吹毛衣。稻粱既不慕,葭菼亦已稀。茫茫在中野,日暮將安歸。我欲負爾去,惜哉羽翼違。長吟望云漢,祗使心勞悲。
未生卿我歲無窮,日月相推豈有終。足下微塵毋輕蹋,恐為異代美人瞳。
陰風射紙窗,燭影半明滅。四野無人聲,寒?嘯霜月。
洛陽忽憶鲙鱸肥,便趁秋風問釣磯。猶恨季鷹辭未早,不邀二陸共船歸。
諸子便獧方得意,我心椎魯動違時。能言鸚鵡休相笑,鈍足駑駘不自支。山屐每因春興著,酒船長信晚潮移。靜看爐鞴長施巧,此日黃金合鑄誰。
行吟未罷,乍悠然相見,水邊林下。半塌東籬,淡淡疏疏,點出秋光如畫。平生絕俗違時意,卻對我、一枝瀟灑。想淵明、偶賦閒情,定為此花縈惹。正是千林脫葉,看斜陽闃寂,山色金赭。莫怨荒寒,木末芙蓉,冷艷疏香相亞。不同桃李開花日,準備了、霜風吹打。把素心、寫入琴絲,聲滿月明清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