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十讀通鑒有詩和韻贈之
胸蟠萬卷富,莫受半點塵。
治道雜朱紫,圣涂纏荊榛。
誰將十七史,一筆能具陳。
論說兼軻雄,紀載由周秦。
首明禮與分,世變損益因。
裕陵錫序尊,惟恐書易淪。
后學今如何,識治宜蔚彬。
區區李唐臣,魏陸猶言仁。
南北固分合,夷夏寧屈伸。
往哉涑水翁,元祐第一人。
帝謂勝荀悅,我生豈不辰。
胸蟠萬卷富,莫受半點塵。
治道雜朱紫,圣涂纏荊榛。
誰將十七史,一筆能具陳。
論說兼軻雄,紀載由周秦。
首明禮與分,世變損益因。
裕陵錫序尊,惟恐書易淪。
后學今如何,識治宜蔚彬。
區區李唐臣,魏陸猶言仁。
南北固分合,夷夏寧屈伸。
往哉涑水翁,元祐第一人。
帝謂勝荀悅,我生豈不辰。
胸中藏有萬卷書學識豐富,不要沾染半點世俗塵埃。治國之道混雜難辨,圣人的道路被荊棘纏繞。誰能把十七史,一筆完整陳述出來。論說能和孟子、揚雄相媲美,記載從周秦開始。首先闡明禮和名分,根據世道變化有所增減。宋神宗賜予序文表示尊崇,只怕這部書容易散失。現在的后學怎么樣呢,懂得治國之法應該文采斐然。小小的李唐臣子,魏徵、陸贄還在講仁。南北固然有分合,夷夏哪管屈伸。過去的司馬光啊,是元祐年間第一人。皇帝說他勝過荀悅,我生不逢時啊。
胸蟠萬卷:形容學識淵博,胸中藏有很多書籍。
朱紫:比喻正邪、是非、優劣等。
圣涂:圣人之道。涂,同“途”。
十七史:指《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
軻雄:孟子和揚雄。
裕陵:宋神宗陵名,這里代指宋神宗。
蔚彬:文采盛貌。
魏陸:魏徵和陸贄,均為唐代名臣。
涑水翁:指司馬光,他是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元祐:宋哲宗趙煦的第一個年號。
荀悅:東漢史學家。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面臨一些治理方面的問題,詩人可能有感于后學對治國之道的認識不足,以及對古代賢才的追慕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強調學識和正確的治國理念,以歷史為鑒。其特點是用典豐富,體現了詩人深厚的學識。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
明遠高樓百尺懸,寒光遙夜動龍泉。由來寶劍司空識,紫氣行看北斗連。
總戎羽檄似流星,將校麾旄駐野亭。江水總流兒女淚,湟池空染□羊腥。長洲二月花無主,茂苑千年草自青。讀罷陰符無一事,如何閉戶草《玄經》。
不見程公二十年,上饒相遇各華顛。平生氣節名先立,老去安閑我未然。即看歸來上廊廟,未容休歇住林泉。飽山閣上憑欄處,合得逍遙第一篇。疾病因循懶出門,茅檐終日坐昏昏。雨聲點滴松藏寺,人跡稀疏犬吠村。時得使君相勞苦,勝于書札問寒溫。只應此去添憔悴,又欠先生酒一尊。
火宅安居空偶身,錢神難為療心貧。金風漸響坑灰舞,那信人間有大秦。
濟河經信宿,闕里郁岧峣。禮樂馀三代,宮墻富百寮。淵源洙泗合,蒼翠柏松喬。未遂摳衣愿,空煩折簡招。浮云寒擁日,逝水暮侵潮。冰凍愁將合,鄉關望轉遙。歸與心正急,仰止意難消。慚負賢東道,緘書首重翹。
君家盆內菊花栽,三本偏能二色開。白玉仙童迎我笑,紫衣卿相為誰來。休嫌風景當遲暮,正倚文章逼上臺。如此秋光莫辜負,倚闌歡賞且銜杯。
臥看平安字,移燈就枕衾。兒癡甘廢學,母老最關心。山藥來鄉味,溪藤寄野吟。愁多翻不寐,歸思在遙岑。
紫筼之筼筼滿林,白云之云云復深。忽見南山有真意,時聞好鳥流清音。盆翻玉女當窗雪,棋款仙樵石幾陰。為子朗歌成古調,寫以老鐵斛盧琴。
鶴皋東望接三山,海上群仙日扣關。虎守月爐丹鍊就,龍吟霜匣劍飛還。故園松菊馀三徑,老屋煙霞恰半間。為問林泉逃世者,如公今有幾人閒。
幽約病中愜,藥囊手自刪。應同鳧泛泛,亦與浪翻翻。曳雪窮冬意,翔風掛席間。自辭章貢地,舟小藉雙鬟。
落照長楊苑,秋天渭水濱。初飛萬木葉,又長一年人。貧病仍為客,艱虞更問津。多慚惠然意,今日肯相親。
與君硯席辱周旋,義理蠶絲每共研。穎悟最居德祖后,聲名愧出照鄰前。身同槁木甘吾隱,賦就凌云羨爾賢。莫道孫弘曾不遇,漢庭推轂在茲年。
朝來佳氣滿樞庭,知是君王用老成。素倚房喬關大事,政須裴度張威名。三千奏上深憂國,百萬功成看偃兵。聽取啼禽催布谷,便將霖雨發春耕。
眾芳植庭曲,地潤花自饒。物情茍相賴,可憚抱甕勞。
月照秦淮魂夢遙,夷門舊事未全消。新編一劇桃花扇,寫出心頭日夜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