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二首寄朝中故舊 其二
造化涵洪靡不容,近分一谷著愚公。
地因沙漲偏宜竹,山為巖多卻礙松。
夜靜圖書天曉睡,臘寒薪火暑天風。
獨慚道學工夫淺,卻比先師不屢空。
造化涵洪靡不容,近分一谷著愚公。
地因沙漲偏宜竹,山為巖多卻礙松。
夜靜圖書天曉睡,臘寒薪火暑天風。
獨慚道學工夫淺,卻比先師不屢空。
大自然包容一切無所不容納,就近分了一處山谷讓我這像愚公般的人居住。此地因為沙漲起來,特別適宜竹子生長,山巒由于巖石多,反倒阻礙了松樹生長。夜晚安靜時讀書,到天亮才睡,臘月寒冷時燒柴取暖,暑天享受自然的風。我獨自慚愧自己道學功夫淺薄,比起先師顏回,我卻不能做到常常內心虛空無求。
造化:指大自然。涵洪:包容廣大。靡:無。著:安置。宜:適宜。臘寒:臘月寒冷之時。薪火:柴火。屢空:出自《論語·先進》“回也其庶乎,屢空”,指顏回常常貧困,也有內心虛空無求之意。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詩題可知詩人居住在山中,寄詩給朝中故舊。可能是詩人隱居山居時,在感受山居生活的過程中,對自身學問修養有所反思而創作。
這首詩主旨是展現山居生活并反思自身學問。其特點是借景抒情,以自然之景寫山居生活,語言樸實。在文學史上雖未產生重大影響,但體現了詩人對生活和學問的思考。
岸崩橋易圮,水闊渡難招。浦溆遙通海,舟航半趁潮。市聲先旦集,野樹未霜凋。明月如相識,依依伴寂寥。
山家自煙火,杳杳離人群。巖樹落紅雨,石窗生白云。朋從因偶過,世事得新聞。逐逐班樵牧,幽蹤不欲分。
百尺高樓數仞墻,蠻弦羯鼓度新腔。暗收香稻防鸚鵡,故斫孤桐惱鳳皇。春漏泄,意倉皇。記名瑤冊忍相忘。何曾一斗供閒醉,空自殷勤捧玉觴。
太真終日語,東方容易談。本是閩越人,來此共閑閑。君子有德音,聽之使人慚。白門追隨后,萬里走滇南。移家恨已滿,敢曰青于藍。志士苦妝飾,世儒樂茍安。謂君未免俗,令人坐長嘆。
五鳳聲騰白日光,牧野昏荒慘無色。精誠感激致師人,叱咤雷霆覺天窄。
晨興陟脩途,危險誠己極。舉步脛抵腦,污泥深沒膝。林箐凝清寒,夔魅啼白日。夷獠恃阻艱,狙伺伏深密。鳥言人弗諳,毒矢應弦急。聚散呼嘯間,寇敚窮奸譎。嗟我孱弱資,區區守蓬蓽。胡為事遙邁,形疲仍股慄。蠻煙暗冥冥,瘴雨低濕濕。劬勚心所甘,情事何時畢。
春風曾泊孝廉船,握手相看各黯然。別后秋鴻江上去,一封來到海云邊。
勞將詩什比兵權,兵數雖多氣不全。烏合師徒空百萬,虎賁精銳只三千。揚鑣正突漁陽騎,避箭甘回赤壁船。若許英雄君與操,更當劘勵整櫜鞬。
日暮天寒白雪頻,扁舟夜半未歸人。想因不盡山陰興,留向丹青入夢清。
熏風綿雨四山青,激瀑爭喧野水平。桑椹初甜蟬語響,櫻桃已熟藕花明。鮮鱸先自漁郎得,新筍同為遠客烹。人醉廬邊濃蔭下,臥聽松子落階聲。
問君西去與誰親,吳楚山川滿目新。賈傅有才終大用,杜陵無計豈長貧。鳳凰臺古思明月,采石江空夢白蘋。幾欲西風斟別酒,不堪零露滿衣巾。
衰楊夾高防,北風暮颼颼。隨逢長老問,會言是邗溝。相傳開鑿初,民勞天為愁。至今濁河底,時見白髑髏。陸通梁宋郊,水漕荊吳舟。渠成萬世利,慮始難為謀。至今南北交,此土為名州。飛閣跨通波,張幄如云浮。憶昨少年日,寶馬珊瑚鉤。經過劇辛輩,結托金張儔。醉月瓊花觀,征歌明月樓。羅綺朝還暮,笙竽春復秋。繁華逐逝水,一往不可留。向來歌舞地,茫然狐兔丘。家老無兒孫,杖棰驅羊牛。少小心尚爾,不知今白頭。欲從亂離說,恐子增離憂。長揖分袂去,零淚如絲流。
冰肌翠袖淡無痕,照影羅浮江上村。霜鳥寒蜂解清意,徘徊風月欲黃昏。
不到云間久,于今四十春。山川仍舊物,交友半陳人。梵井鰻光泯,華亭鶴唳新。扁舟有歸興,斜日下通津。
曾因騷客稱嘉樹,從此芳名筐篚間。淮浦孤蹤一水隔,洞庭千顆兩峰殷。煙霞自與長生液,霜霰翻朱漸老顏。棋局便須相伴住,未煩塵世訪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