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后一日趙國興攜具拉游清風峽登一覽亭分韻賦詩以塵埃已逐雙溪去為韻得已字
家家趁寒食,看花雒城里。
孰知我輩人,屐去登山齒。
千峰據其高,一覽無余美。
小溪山下來,青煙林末起。
俯瞰阛阓居,總在塵埃底。
灑樽遽移下,詩興良未已。
因念讀書人,故事為重紀。
家家趁寒食,看花雒城里。
孰知我輩人,屐去登山齒。
千峰據其高,一覽無余美。
小溪山下來,青煙林末起。
俯瞰阛阓居,總在塵埃底。
灑樽遽移下,詩興良未已。
因念讀書人,故事為重紀。
家家戶戶都趁著寒食節,到洛陽城里去看花。誰能想到我們這些人,穿著木屐去登山。千座山峰高聳,一眼望去美景盡收。小溪從山下流淌而來,青煙在樹林梢頭升起。俯瞰著城中的集市人家,都處在塵埃之下。我們急忙把酒樽移到山下,詩興卻依然不減。由此想到那些讀書人,要把這些舊事重新記載下來。
寒食: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二日,禁煙火,只吃冷食。
雒城:即洛陽城。
屐:木屐,一種木底有齒的鞋子。
阛阓:街市,街道。
遽:急忙,立刻。
良:很,非常。
故事:舊事,過去的事。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提到寒食節可推測是在寒食節之后。當時可能社會相對安定,人們有閑暇進行節日活動和出游。詩人在這樣的氛圍中,與友人一同登山游玩,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記錄寒食后登山游覽的經歷和感受。其特點是將自然景觀與塵世生活相結合,語言質樸。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重大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創作風格。
時難自多務,職小亦求賢。
道路無辭遠,云山并在前。
樟亭待潮處,已是越人煙。
詔使殊方遠,朝儀舊典行。
浮天無盡處,望日計前程。
暫喜孤山出,長愁積水平。
野風飄疊鼓,海雨濕危旌。
異俗知文教,通儒有令名。
還將大戴禮,方外授諸生。
洛陽新月動秋砧,
瀚海沙場天半陰。
出塞能全仲叔策,
懷袖未傳三歲字,
相思空作隴頭吟。
官渡初楊柳,風來亦動搖。
武昌行路好,應為最長條。
葉映黃鸝夕,花繁白雪朝。
年年攀折意,流恨入纖腰。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林塘夜發舟,蟲響荻颼颼。
萬影皆因月,千聲各為秋。
歲華空復晚,鄉思不堪愁。
西北浮云外,伊川何處流。
夢里君王近,
宮中河漢高。
秋風能再熱,
團扇不辭勞。
楚國巫山秀,清猿日夜啼。
萬重春樹合,十二碧峰齊。
峽出朝云下,江來暮雨西。
陽臺歸路直,不畏向家迷。
夕殿別君王,宮深月似霜。
人幽在長信,螢出向昭陽。
露浥紅蘭濕,秋凋碧樹傷。
惟當合歡扇,從此篋中藏。
新歲芳梅樹,繁花四面同。
春風吹漸落,一夜幾枝空。
少婦今如此,長城恨不窮。
莫將遼海雪,來比后庭中。
朝日殘鶯伴妾啼,
開簾只見草萋萋。
庭前時有東風入,
楊柳千條盡向西。
星參差,明月二八燈五枝。
黃鶴瑤琴將別去,曉將近,黃姑織女銀河盡。
九華錦衾無復情,
南陌春風早,東鄰曙色斜。
一花開楚國,雙燕入盧家。
眠罷梳云髻,妝成上錦車。
誰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紗。
新作蛾眉樣,誰將月里同。
有來凡幾日,相效滿城中。
佳人成古石,蘚駁覆花黃。
猶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