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祀圜丘樂章:肅和
止奏潛聆,登儀宿囀。
太玉躬奉,參鐘首奠。
簠簋聿升,犧牲遞薦。
昭事颙若,存存以伣。
止奏潛聆,登儀宿囀。
太玉躬奉,參鐘首奠。
簠簋聿升,犧牲遞薦。
昭事颙若,存存以伣。
停止奏樂悄然聆聽,登壇儀式長久婉轉。皇帝親自恭敬地捧著太玉,撞響編鐘進行首次祭奠。盛著谷物的簠簋依次呈上,犧牲祭品不斷進獻。恭敬地祭祀,態度虔誠,如在神靈面前。
止奏:停止奏樂。潛聆:悄然聆聽。
登儀:登壇的儀式。宿囀:長久婉轉。
太玉:祭祀用的美玉。躬奉:親自捧著。
參鐘:編鐘。首奠:首次祭奠。
簠簋(fǔ guǐ):古代祭祀時盛谷物的器具。聿升:依次呈上。
犧牲:祭祀用的牲畜。遞薦:不斷進獻。
昭事:恭敬地祭祀。颙(yóng)若:恭敬的樣子。
存存:指虔誠的樣子。伣(qiàn):如同,好像
此詩是唐朝為明皇祭祀圜丘而作的樂章。在古代,祭祀是國家重要的禮儀活動,皇帝會親自參與,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這首詩創作于明皇祭祀圜丘之時,反映了當時祭祀活動的隆重和莊嚴。
這首詩主旨是描述明皇祭祀圜丘的儀式過程,突出了祭祀的莊重和神圣。其特點在于對祭祀場景的細致描繪和古樸典雅的語言風格。在文學史上,它是研究唐代祭祀文化和宮廷樂章的重要資料。
變通唯在片時間,此事全由一粒丹。
若取壽長延至易,篋里生塵是閑藥,外沾猶可救衰殘。
非唯言下變榮衰,大海可傾山可移。
如剖夜光歸暗室,便殺微躬復何益,生成恩重報無期。
滟滟濕光凌竹樹,寥寥清氣襲衣襟。
不知測穴通潮信,轆轤用智終何益,抱甕遺名亦至今。
自將苦節酬清秩,肯要龐眉一個錢。
恩愛已蘇句踐國,密奏無非經濟術,從容幾刻在爐煙。
才下軺車即歲豐,方知盛德與天通。
清聲漸出寰瀛外,
直緣后學無功業,不慮文翁不至公。
毫末用功成一水,水源山脈固難尋。
逡巡便可見波浪,
我來擬學磻溪叟,白首釣璜非陸沈。
之官便是還鄉路,白日堂堂著錦衣。
八詠遺風資逸興,
笑我中年更愚僻,醉醒多在釣漁磯。
東南云路落斜行,入樹穿村見赤城。
遠近常時皆藥氣,更有仙花與靈鳥,恐君多半未知名。
孫武傾心與萬夫,削平妖孽在斯須。
才施偃月行軍令,圣君爭不酬功業,仗下高懸破賊圖。
風煙百變無定態,緬想畫人虛損心。
卷箔檻前沙鳥散,
此地四時拋不得,非唯盛暑事開襟。
連枝棣萼世無雙,未秉鴻鈞擁大邦。
折桂早聞推獨步,
試把十年辛苦志,問津求拜碧油幢。
春去春來似有期,日高添睡是歸時。
雖將細雨催蘆筍,此時野客因花醉,醉臥花間應不知。
為郡至公兼至察,古今能有幾多人。
憂民一似清吟苦,
潛夫豈合干旌旆,甘棹漁舟下釣綸。
間世星郎夜宴時,丁丁寒漏滴聲稀。
琵琶弦促千般語,人間有此榮華事,爭遣漁翁戀釣磯。
苦用貞心傳弟子,即應低眼看公卿。
水中明月無蹤跡,料師多劫長如此,豈算前生與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