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時李子永潘茂洪同游安福寺詩
湖濱初試暮春衣,緣逕鐘殘到寺遲。
二月梅花還傍竹,一時游客總能詩。
橫欄著硯爭濡墨,斷石緣蒲靜看池。
莫問隣亭是誰筑,山園持酒本幽期。
湖濱初試暮春衣,緣逕鐘殘到寺遲。
二月梅花還傍竹,一時游客總能詩。
橫欄著硯爭濡墨,斷石緣蒲靜看池。
莫問隣亭是誰筑,山園持酒本幽期。
在湖邊初次穿上暮春時節的衣服,沿著小徑前行,等聽到鐘聲到寺廟時天色已晚。二月里梅花還依傍著竹子開放,一同游玩的客人個個都能吟詩。大家靠著欄桿,擺好硯臺爭著蘸墨寫詩,靜靜地看著斷石邊菖蒲環繞的池塘。別問相鄰的亭子是誰修建的,帶著酒來到這山間園林本就是一次清幽的約會。
湖濱:湖邊。
暮春:春季的末尾階段,即農歷三月。
緣逕:沿著小路。
濡墨:蘸墨。
緣蒲:環繞著菖蒲。
幽期:隱秘的約會,這里指清幽的聚會。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但從詩中可以推測是在暮春時節,詩人與楊伯時、李子永、潘茂洪等友人一同游覽安福寺時所作。當時社會環境或許較為安定,詩人在閑暇之余與友人出游,享受自然與人文之美。
這首詩主旨是記錄與友人同游安福寺的經歷,突出了春日寺廟的清幽和眾人的雅趣。其特點在于寫景生動,情感真摯,展現了文人雅士的閑適生活。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創作風貌。
歲月驚從愁里過,夢魂不向別中分。當時最是無情物,疏柳斜陽若送君。
九秋氣爽,正溪山雨過,茅檐清暇。籬菊妍英,知是為,佳節重陽開也。色妙香殊,勻浮甌面,俗狀卑金斝。歌狂飲俊,滿簪還更盈把。村外草草杯盤,邊塵不動,欲買應無價。端使晴霄風露冷,云卷煙收平野。向晚嬋娟,半輪斜照,想見成清夜。玉山頹處,要看攲帽如畫。
酒醒雨聲至,新歡不可尋。美人惟草色,故國聽歌聲。日月何處盡,荊榛連夜深。開門謝天末,從此罷登臨。草長城南地,愁人看自深。白云偏向淚,青鬢獨驚心。久病畏陰濕,家中厭苦吟。今宵酒不盡,應有杜鵑聲。
湖上鴐鵝映水明,海青常是內官擎。二宮皇后隨鑾駕,輦內開簾看放鷹。
念祖將繩武,貽孫待作求。音容寧遂泯,英爽故能留。列柏栽培遠,叢蘭雨露周。龍章他日錫,端可發潛幽。
晨梳怯手搔霜白,薄飲衰顏得酒紅。百谷無期三見雪,一年真是兩經冬。東皇未肯旋機軸,生理何由借暖融。為報東園桃與李,含情相待莫匆匆。
向來茅屋僅容身,今日祠堂高更新。費盡丹青傳不得,靈臺一點與精神。
峨眉西去倚天長,引瑞流虹聚一堂。龐氏鹿門同日隱,竇家桂樹接枝芳。酒卮共把雙鸚鵡,簫侶同騎兩鳳凰。自古陳家擅西蜀,何如今日郭汾陽。
舊去羈吳路,今來滯楚鄉。二年逢至日,一水泊斜陽。對橘思親在,看云憶雁行。不知此時節,家事得平常。
瘦損昭陽鏡里春,漢家公主奉烏孫。淚痕滴盡穹廬月,誰道神香解返?。
客夢江湖遠,窮居骨肉離。尺書無寄處,中夜不眠時。念爾衣裘薄,滿懷風露悲。狂游斷消息,深負竹林期。
倚空秀色獨青蒼,久擬登臨始得償。徑似天旋深更曲,峰如人立正兼方。飛潛有象元奇幻,開闔無機亦善藏。卻佇山門窮眾妙,不知僧語落荒唐。
長史體閒任,坦蕩無外求。持身非詭遇,應物有虛舟。心從朋好盡,形為歡宴留。歡宴未終畢,零落委山丘。
空花鏡照是奩塵,翻點春藏已陋貧。梁燕猶憐人落寞,于愁深里問原因。
擬向滄江泛一漚,主人將去為賓留。夢回竹榻心先冷,話盡松燈興未休。古調稀聞遺白雪,秋風吹冷弊貂裘。晚來共作溪橋別,明月在天人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