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器之賢良居鏡湖上作吾亦愛吾廬六詩見寄因次韻述桂隠事報之兼呈同志 其四
吾亦愛吾廬,試聽談向背。
維南匯平湖,浙水實分派。
兩峰屹三塔,形勢遠襟帶。
城中那有此,到處憐湫隘。
拏舟信所之,詎復防厲揭。
猿鹿騖幽曠,引遯終遠害。
抱垣更通津,漁釣欲寄快。
都緣跡不羈,徹老心自在。
吾亦愛吾廬,試聽談向背。
維南匯平湖,浙水實分派。
兩峰屹三塔,形勢遠襟帶。
城中那有此,到處憐湫隘。
拏舟信所之,詎復防厲揭。
猿鹿騖幽曠,引遯終遠害。
抱垣更通津,漁釣欲寄快。
都緣跡不羈,徹老心自在。
我也喜愛我的廬舍,且聽我談談它的朝向與背向。南邊匯聚著平湖,它是浙水的支流。兩座山峰與三座塔屹立,那形勢如遠方的襟帶相連。城中哪有這樣的景致,處處都可憐地狹窄。駕著小船隨意飄蕩,哪里還需擔心涉水的艱難。猿猴和鹿兒追求幽遠空曠,隱居起來終究能遠離禍害。廬舍靠著墻垣又連通渡口,我想在這兒釣魚來寄托暢快。都因為我行蹤不受拘束,到年老內心都自在。
向背:指房屋的朝向和背向。
分派:支流。
襟帶:像衣襟和腰帶一樣環繞。
湫隘:低洼狹小。
拏舟:駕船。
詎復:哪里還。
厲揭:指涉水。
引遯:隱居。
通津:渡口。
這首詩是作者對莊器之《吾亦愛吾廬》六詩的次韻之作。推測創作時作者處于隱居生活中,對自己居住的桂隠周邊環境十分喜愛,借詩表達自己的心境。
此詩主旨是表達對隱居生活的熱愛。其突出特點是自然環境描寫生動,展現出幽遠之美。在文學上體現了作者對閑適生活的追求和對自然的贊美。
黑河芳草接平沙,不獨龍媒產渥洼。萬馬群中有良驥,莫令長阪困鹽車。
分竹穿苔暑自平,披襟小閣坐來清。使君河上浮槎興,公子夷門結轡情。自有明珠堪照乘,豈無佳色解傾城。時人若問游梁客,司馬相如字長卿。
當年仗策扣軍戲,已有昌言簡帝知。目見飛龍升白水,手扶赫日上咸池。飄萍一世其如命,剖竹專城會得時。三十六峰方秀發,可無佳致付新詩。九重翔鳳舞絲綸,圣主臨朝見故人。德友再生洙水上,客星今起釣臺濱。紫荷欲待明光曉,紅旆先行澤國春。祖帳豈須懷別思,來年馬首向城闉。
內園羯鼓催春風,回環轉佩聲丁東。銀籠高坰百枝火,滿樹梧桐明月中。芙蓉舞困霓裳薄,重疊春寒護簾幕。伊州初換錦屏空,十二峰頭楚云落。葡萄消渴櫻桃小,一騎紅塵報春曉。荔枝風味不禁酸,分與窗前雪衣鳥。回首漁陽促戰鞍,秋風秋雨滿秦關。誰知按盡梨園譜,都是當時《蜀道難》。
晨郊收宿雨,曉望出馀清。野意參差碧,山容近遠明。苔浮生日厚,草濕受風輕。更覺含煙柳,離披似客情。
客船撥不開,見船不見河。官船亦齟齬,護送煩麾訶。逡巡各斂避,容我躍丈波。千篙正插筍,一只俄騰梭。出郭曉初分,到江午已過。日月互答吐,海天相蕩摩。越樹綠攢薺,吳山青點螺。舍狹就空曠,登仙超網羅。將夕忽風順,綱軍鳴鼓鑼。上水帆若箭,夜宿依寒坡。乘快終有險,耐遲庶無它。河江置勿論,嗟我鬢既皤。之官半載馀,行路五月多。下瘠上弗察,孤清眾難知。勞形兼費橐,癡戀欲如何。
天風吹入紫云層,高閣逢秋快一登。多少傍花隨柳意,還馀一個玉臺僧。
文僖尹西洛,賓幕皆鴻儒。希蹤郭延卿,野服臨其居。荒僻少過從,未見諸公如。菲然具杯案,班荊敘歡娛。日昳群吏集,麾蓋滿庭除。公等皆何官,騎從爾云都。盤飧靡加味,體貌不殊初。談詠西山暮,出門送登車。諸公恍自失,累日增嘆吁。襟懷有如此,聲利豈能驅。下視望塵子,飛龍翔太虛。
曉起一開鏡,梅花影鏡傍。轉鏡失花處,方知不是妝。
風雪閉門貧病嬰,開門南去愜我情。萬里獨游舊官長,十年一拜賢父兄。征路快馳宛騕裊,歸期應及閏清明。梁園楚岸春俱好,一訪相知為寄聲。
何處多明月,津亭暑夜深。煙霞不可望,云樹更沈沈。好是吳中隱,仍為洛下吟。微官朝復夕,牽強亦何心。
它山石巍巍,或有不死藥。于今置周行,誰為聽振鐸?
天荒地老春長在,斗落參橫夜未央。每憶臞仙姚雪谷,毫端自有返魂香。
平生不飲酒,欲醉亦無從。了了窺天意,時時警夕烽。蛾眉嫌黛淺,魚目對燈慵。擬賦從軍樂,巴山霧氣濃。
外看積翠玉千峰,中有清池月半弓。更拓長堤三十里,剩栽楊柳與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