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興 其一七
圣道由書傳,秉畀火于秦。
漢興反秦暴,見儒猶罵嗔。
董子惟有志,耿耿誰與陳。
使時三策行,焉老諸侯賓。
圣道由書傳,秉畀火于秦。
漢興反秦暴,見儒猶罵嗔。
董子惟有志,耿耿誰與陳。
使時三策行,焉老諸侯賓。
圣人之道通過書籍流傳,秦始皇卻將書籍付之一炬。漢朝興起,反對秦朝暴政,但見到儒生還是會謾罵嗔怪。董仲舒滿懷志向,他的耿耿忠心能向誰訴說呢。要是當時他的三次對策能得以施行,又怎會終老于諸侯賓客之位。
秉畀火于秦:指秦始皇焚書坑儒,把書籍交給火焚燒。秉畀,送給。
董子:指董仲舒,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耿耿:形容心中不能忘懷,有心事。
三策:指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
諸侯賓:指董仲舒曾先后擔任江都易王劉非和膠西王劉端的國相。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存在對文化傳承不夠重視、賢才得不到重用的情況。詩人或許有感于歷史上圣道傳承的波折以及賢才的遭遇,從而創作此詩以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慨。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圣道傳承不易和賢才不遇。其突出特點是借古喻今,通過回顧歷史事件和人物來反映現實問題。在文學史上雖不一定有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對文化和人才的關注。
堂前雙柏走蒼虬,苔自侵階鶴自謀。怪底詩翁貧到骨,野風蕭瑟蔗塘秋。
娑竭寶藏移,列缺云氣從。平地決為壑,殲人銳于鋒。豐年變菜色,樂土生愁容。須煩霹靂手,左耳劙乖龍。陳編貯山房,故事追康廬。欲共天下士,讀盡人間書。多君弓刀來,發我金璧儲。山靈似不分,震雨翻河魚。
方巖缺處著幽亭,岌嶪多應負巨靈。弱水蓬萊真可到,天臺雁宕亦分停。鱟為帆起當窗見,潮作風來吹酒醒。我欲更從高處望,齊州九點霧中青。
自是佳人不可期,況隨病骨強支離。今朝看著沈吟醉,年尾年頭總未知。
楊柳依依水一灣,沈園春老落花殘。只今但說釵頭鳳,誰識秋風大散關。
聲華名歷幾興衰,八十看殘更問誰。曼倩何曾知漢碣,伏生元可誦秦遺。字留正氣存先節,山對秋光別有題。萬里與君盟水鳥,瑤琴一曲入無為。
卯君囊卻上公車,梵宇毗邪應滿廬。白笑蒙莊老弟子,南華又作一通書。
古人處丘園,如彼不嫁女。終身秉大節,敢恨老環堵。嗟予晚乃覺,乞骸歸卒伍。去就講已熟,穴居宜知雨。百尺持汲綆,道長畏天暑。先見雖有慚,愛身亦自許。
何者老翁,托名黃石。蚤鑒留侯,脫履令拾。玉韜金版,授之不惜。定帝謀王,谷城留跡。
媚灶吾何敢,送窮亦古人。蘭魂無怪惑,筆墓自嶙峋。世事惟孤劍,文心比竹筠。匹夫誠有罪,懷璧山之根。
遍索天地間,彼此最癡癖。主人幸未來,與君為莫逆。
乳鵲巢成旅雁回,幽棲引興亦遐哉。閑園若謂無車馬,黃葉何因一道開。
洗后高桐不染塵,小池西畔草如茵。十旬積雨愁嘉客,兩度離家愧主人。龍劍飛潛原有數,馬翁得失孰為真。三年看爾沖天羽,萬里摶風慰老親。
百年聞道屬斯人,碧玉中藏太古春。今我登樓望江水,青山紅樹四無鄰。
新蟬上樹空遺蛻,野雀哺雛爭小蟲。粉沾衣袖竹枝雨,香滿水亭荷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