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實老
夏高頭半白,不肯住招提。
汲井籬花落,掛衣巢鳥啼。
林間曾有約,世上盡如迷。
卻把南華卷,從人論物齊。
夏高頭半白,不肯住招提。
汲井籬花落,掛衣巢鳥啼。
林間曾有約,世上盡如迷。
卻把南華卷,從人論物齊。
夏天里,實老頭發已半白,卻不肯住在寺廟里。他汲水時籬邊的花兒飄落,掛衣服時巢里的鳥兒啼叫。曾與他在林間有過約定,可世上的人都如在迷霧中。他卻手持《南華經》,與人談論萬物齊同的道理。
實老:詩中所贈之人。
招提:寺廟。
汲井:從井中打水。
南華卷:指《南華經》,即《莊子》。
物齊:指《莊子》中“齊物論”的觀點,認為萬物本質上是平等、齊同的。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一些世俗的紛擾和迷茫,而實老這種超脫的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與世俗形成反差。詩人或許是在與實老交往過程中,被其獨特的氣質和思想所打動,從而創作此詩表達對他的敬意。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實老不隨波逐流、追求精神自由的品質。其特點是通過細膩的生活場景描寫塑造人物形象,以自然質樸的語言傳達深刻的思想。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超凡脫俗生活的向往。
洞房三五夕,金釭凝焰滅。
美人抱云和,斜倚紗窗月。
沈吟想幽夢,閨思深不說。
弦冷玉指寒,含顰待明發。
稍憐公事退,復遇夕陽時。
北朔霜凝竹,南山水入籬。
吟懷滄海侶,空問白云師。
恨不相從去,心惟野鶴知。
樓因藩邸號,川勢似依樓。
顯敞含清暑,嵐光入素秋。
山宜姑射貌,江泛李膺舟。
郢曲思朋執,輕紗畫勝游。
至老不相疎,斯言不是虛。
兩心宜一體,同舍又鄰居。
曉角秋砧外,清云白月初。
從軍何有用,未造魯連書。
帝里欲何待,人間無闕遺。
不能安舊隱,都屬擾明時。
違理須齊辱,雄圖豈藉知。
縱橫悉已悮,斯語是吾師。
極目郡城樓,浮云拂檻愁。
政成多暇日,詩思動先秋。
遠霽千巖雪,隨波一葉舟。
昔曾窺粉繪,今愿許陪游。
越客南來夸桂麖,良工用意巧縫成。
看時共說茱萸皺,著處嫌無鸜鵒鳴。
百里奚身悲甚似,五羊皮價敢全輕。
日于文苑陪高步,贏得芳塵接武名。
一臥三四旬,數書惟獨君。
愿為出海月,不作歸山云。
身上衣頻寄,甌中物亦分。
欲知強健否,病鶴未離群。
一想流年百事驚,已拋漁父戴塵纓。
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欺人故故生。
道困古來應有分,詩傳身后亦何榮。
誰憐合負清朝力,獨把風騷破鄭聲。
夾逕盡黃英,不通人竝行。
幾曾相對綻,元自兩行生。
叢比高低等,香連左右幷。
畔搖風勢斷,中夾日華明。
間隔蛩吟隔,交橫蝶亂橫。
頻應泛桑落,摘處近前楹。
幽鳥飛不遠,此行千里間。
寒沖陂水霧,醉下菊花山。
有恥長為客,無成又入關。
何時臨澗柳,吾黨共來攀。
度歲不相見,嚴冬始出關。
孤煙寒色樹,高雪夕陽山。
瀑布寺應到,牡丹房甚閑。
南朝遺跡在,此去幾時還。
涼風西海來,直渡洞庭水。
翛翛木葉下,白浪連天起。
蘅蘭委皓雪,百草一時死。
摧殘負志人,感嘆何窮已。
平生無解亦無操,永日書生坐獨勞。
唯覺宦情如水薄,不知人事有山高。
孤心好直迍猶強,病發慵梳癢更搔。
何事故溪歸未得,幾拋清淺泛紅桃。
嗚嗚吹角貳師營,落日身閑笑傲行。
盡覺文章尊萬事,卻嫌官職剩雙旌。
終休未擬降低屈,忽遇還須致太平。
頻上水樓誰會我,泗濱浮磬是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