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歙山寺
石徑半欹傾,山頭路始平。
步因花樹息,吟忘寺僧迎。
一面門無水,東隅路入京。
青峰三十六,霜曉見分明。
石徑半欹傾,山頭路始平。
步因花樹息,吟忘寺僧迎。
一面門無水,東隅路入京。
青峰三十六,霜曉見分明。
石頭小徑有一半傾斜不平,到了山頭道路才開始平坦。因觀賞花樹停下腳步休息,吟詩間忘了寺僧前來相迎。寺廟一面門前沒有流水,東角的路通向京城。三十六座青峰,在霜后的清晨清晰可見。
欹傾:傾斜。
東隅:東方角落。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歙山在今安徽歙縣,詩人登山游覽歙山寺,被山間景色和寺廟環境所觸動,從而創作此詩。當時或許社會相對安定,詩人有閑情逸致游山訪寺。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登山訪寺所見之景,突出山間景色的清幽寧靜。其特點是描寫細膩,意境悠遠。在文學史上雖不算著名,但展現了古代詩人對自然的敏銳感知和獨特審美。
覿面逢幽侶,裝懷解吏紛。曾敲筠戶月,屢宿柳塘云。離索知馀恨,來過謝子勤。山中新雨足,幾處未耕耘。入道猶將母,人心信秉彝。每能圖樂事,誰與寫時思。欲覓徵君筆,難當幼婦辭。只應憂世切,聊此覺良知。周詩山寺滿,騎馬□中尋。淡泊人無識,吟嗟子獨深。動中觀造化,靜處養靈襟。且學渠根本,篇章莫費吟。
旃檀佛像身丈六,三十二相俱完全。流傳釋家親受記,止于大國來西天。
郁勃梅花瘦,蕭疏竹影橫。滄桑誰不老,千古只雙清。
昆明好,城北臥螺峰。四面晴嵐山色麗,萬家煙靄夕陽紅。摩碣吊英雄。
遠林無限春意,幽谷自涵太空。行到水源窮處,猶聞雞犬云中。
盟鷗何處來,聲和春喜近。賓鴻可憐生,呼群摩霧隱。鷗鴻本何心,世人無義襟。責彼不責己,嗟嗟非獨今。
歸舍遙將帝旨頒,殊恩繾綣幾人攀。清風長拂司農署,卿月孤懸碧海灣。仲父才高宜握計,謝公望重豈投閑。此行暖席無多暇,佇奉征書領鹓班。
季狂耽酒勝馮驩,醉里侯門策懶干。應為閩中魚價賤,未曾留借蒯緱彈。
新火營寒食,他鄉展物華。曖云將燕子,春色上桃花。自進賢人酒,何勞妓女車。平居耽野趣,未覺道林賒。
一夜春陰徹曉寒,玉山無奈酒杯乾。青娥知有愁多少,狼藉妝奩懶對看。
噫嗟復噫嗟,哀斯鄧先生。平生葆貞曜,白首稽遺經。豈無當世念,冉冉年歲零。養真白云林,足跡不到城。浩歌紫芝曲,慘淡悲風生。泠然竟長往,蒼茫隔幽明。臨流一揮涕,耿耿難為情。席前執經時,賤子始髫齔。忽忽十年間,此意誠繾綣。春風掃石唫,華月臨池宴。相期在歲晚,每別殊思戀。悽愁隔千古,安得重相見。憂患苦相嬰,恐懼負所愿。恩義曷能忘,懷哉淚如霰。春山何英英,春江何幽幽。日莫山水間,無以消我憂。朔風翻銘旌,飛雪慘以稠。伊人不可見,回首心悠悠。回首心悠悠,載詠商聲謳。老竹尚延月,叢蘭自作秋。荒林夜來雨,惻惻令人愁。
漏轉銅壺永,風來玉殿清。天申佳節近,比屋盡歡聲。
千重翠巘分三岸,十里寒潭合兩溪。更得橫流吞險瀨,豈嫌春水濁如泥。
東風裊裊扇游塵,生意菁菁未是貧。釀得黃齏三百甕,故人細嚼見情真。
底事東君慳送暖,一春都付冥冥。幽花才吐便飄零。欲尋芳草夢,粉重蝶難憑。已恨檐間聲不斷,那堪身在郵亭?江干鼓瑟起湘靈。沉吟斑竹下,徙倚待新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