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鄭丈赴建寧五首 其三
清廟圖書寶,熙朝雅頌音。
頻繁三節召,荏苒二毛侵。
衣飲家才足,丘園意亦深。
臥聽床下士,時作武侯吟。
清廟圖書寶,熙朝雅頌音。
頻繁三節召,荏苒二毛侵。
衣飲家才足,丘園意亦深。
臥聽床下士,時作武侯吟。
宗廟中藏著珍貴的圖書,盛世有著高雅的頌歌之音。多次受到三節的征召,歲月流逝兩鬢已添白發。衣食剛剛能夠滿足家庭所需,歸隱田園的心意也愈發深沉。躺在床上聽著門下之士,不時發出像諸葛亮那樣的感慨之吟。
清廟:宗廟。這里指國家收藏重要典籍的地方。
熙朝:興盛的朝代。
頻繁:多次。三節召:可能指多次重要的征召。
荏苒:時光漸漸過去。二毛:指頭發黑白相間,即頭發開始變白。
丘園:指山林田園,有歸隱之意。
武侯吟:武侯指諸葛亮,這里指像諸葛亮那樣有抱負卻未施展的感慨之吟。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以推測當時處于一個相對穩定、文化繁榮的時期。詩人送友人鄭丈赴建寧,友人多次受到征召,但歲月已使他兩鬢斑白,詩人可能是有感于此創作此詩,同時也反映出當時文人對仕途和歸隱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對友人的送別之情以及對其人生境遇的感慨。詩中體現出盛世文化與個人歲月的交織,既有對國家的贊美,也有對友人的理解和期許。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的情感和思考。
寄跡小園中,數椽亦瀟灑。主人既相知,此地可久假。縣官送月糧,鄰翁供菜把。咫尺是屠門,亦有賣鮮者。里巷通往來,欲結雞豚社。
曾對君王已放還,何須當道把漁竿。使軺將宿人將避,拗折漁竿趕入山。
寒風振疏林,山中霰如豆。睡起開竹房,石泉動春候。
劍佩芙蓉秋水明,孤忠自許命全輕。長安一片笙歌月,不照盧龍塞外情。
抱病登樓無意緒,滿城寒雨濛濛。一樽何日與君同。捲簾芳草碧,呼酒夕陽紅。堪恨賞心多不偶,依然枉卻東風。扁舟歸興莫匆匆。江梅他自落,別有海棠叢。
三十三回江上年,年年江上枕蓑眠。夢迷云水輕鷗外,身在梅花太極前。造次眼中攻百病,淺深杯里謝千緣。床頭且覓花婆酒,一笑聊供守歲筵。
踏遍名園意未舒,大都京洛貴人居。穿錢作埒難調馬,鏤石鋪池礙種魚。似比幼輿輸一壑,轉令元亮愛吾廬。興來呼得尖頭艇,喂蟻烹鱗信所如。
河灣碧水紅荷,石砧棰木衣籮。浣女如花幾朵,笑聲相和,岸邊驚走閑鵝。
種麻滿東園,種花亦盈畝。麻生但芃芃,花發映戶牖。容華能幾時,零落他人手。豈如為絺绤,與君同永久。向來灼灼姿,于今復何有。
千山萬山兩衲子,一瓢一缽云水長。寄與豐干莫饒舌,我自看山到石梁。
一餓無馀事,微箕恨不同。首陽惟爾拙,柳下復誰工。舊國灤河上,荒祠華岳東。可憐頑懦者,終古不聞風。
憒憒天公曉,精神殊乏少。一郡催曙雞,數處驚眠鳥。其覺乃于于,其憂惟悄悄。張儀稱行薄,管仲稱器小。天下有情人,居然性靈夭。
不堪秋色已悲涼,那更重陽對夕陽。白發蒼顏羞覽鏡,紫萸黃菊喜浮觴。且來高處開心目,莫引愁端撓肺腸。未信天教長作客,會須有日放還鄉。此生幾度換炎涼,過了重陽又一陽。無奈流年如轉轂,得逢佳節且飛觴。風前落帽從吹鬢,江上登臺任斷腸。老去已忘榮與辱,只思歸臥水云鄉。
回首人間萬態空,獨留山水寄絲桐。塵途擾擾思前日,海國泱泱見大風。車馬未成今雨約,煙霞惟慕小山叢。中朝若更求巖穴,召對還應集漢宮。
不知彈者為誰彈,一曲嘈嘈十指寒。喚起同舟聽胡語,前程多恐是桑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