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八首 其七
多子塔前,風行草偃。
育王門下,正令重行。
掀翻舊日規模,從教佛祖乞命。
不是第一句,亦非格外機。
寸釘才入木,遍界火星飛。
多子塔前,風行草偃。
育王門下,正令重行。
掀翻舊日規模,從教佛祖乞命。
不是第一句,亦非格外機。
寸釘才入木,遍界火星飛。
在多子塔前,就像風一吹草便倒伏一樣,佛法的影響自然而迅速。在育王寺門下,正確的佛法教令重新得以推行。要掀翻過去舊有的模式,讓佛祖也不得不求生。這既不是第一等的語句,也不是格外的機鋒。就像釘子剛釘入木頭,整個世界都像火星飛濺。
風行草偃:出自《論語·顏淵》,比喻在上者能以德化民,則民之向化,猶風吹草仆,自然順服。這里指佛法的傳播影響。
正令:指正確的佛法教令。
格外機:格外的機鋒,指超出常規的佛法機巧。
寸釘才入木,遍界火星飛:形象地比喻佛法一點觸動,就能引發極大的震動。
此偈頌創作于佛教發展過程中,可能當時佛教內部存在一些因循守舊的情況,作者作為佛教修行者或高僧,希望打破舊有模式,重新弘揚純正的佛法,故而創作此偈來表達革新的決心和對佛法力量的信心。
這首偈頌主旨是倡導佛法革新,打破舊規。其突出特點是語言直白、禪意濃厚,以形象比喻闡述佛法理念。在佛教文學史上,它反映了佛教內部追求變革、重興佛法的思潮。
萬木青杉一手栽,
滿堂白佛九天來。
涓涓石溜供廚足,
矗矗山屏繞寺開。
半榻松陰秋簟冷,
一杯香飯午鐘催。
安眠飽食平生事,
不待山僧喚始回。
江行惟見白鷗飛
葭已蒼蒼露未稀
秋水連天千里去
暮帆載月一人歸
波光皛皛迷沙岸
石磧重重過釣磯
不待猿啼三峽夜
傷心自有淚沾衣
臥病經時獨掩扉
閒身漸覺世相違
驚魂恐與秋云斷
衰鬢愁為暮葉稀
滿徑蒼苔誰曳屐
一庭芳草自搴幃
登臨是處多清興
肯念文園淚濕衣
名于瑚璉斯為貴,
身與鴻毛孰較輕。
詩社近來多筆冢,
醉鄉何處得愁城。
炎火威仍舊。青女還拖逗。群葩零榭,簾垂清晝。見藍薇濃麗,妝點枝頭瘦。巧綴天工繡。獨翠色玲瓏,掩映紗窗前后。
記當初、湖山成岫。綠竹堪為友。恁消磨、碧地藍天秀。忽陵谷更遷,此際還存否。四十馀年久。但得常看,愿把盞、花前中酒。
行役將窮興未窮,
百篇酬唱與君同。
人間此樂胡能再,
何處江西更古融。
枕上覺,窗外曉。
怯朝光,驚曙鳥。
花墜露,滿芳沼。
柳如絲,風裊裊。
佳期遠,相見少。
試一望,魂杳渺。
足亦為頭責。問先生、經年何事,蹣跚引疾。有足經須行萬里,須踏龍堆馬邑。更須伴、錦靴紅屐。卻怪兀如習鑿齒,恐美人、躄者交相厄。中有鬼,苦無力。
客為代語君姑默。看人世、太行劍閣,縱橫幾席。尻馬神輿吾自有,底事度阡越陌。足雖憊、猶全吾膝。言罷先生徐捫足,且支筇、虛室初生白。剛一笑,宿疴失。
輕寒測測雨絲絲
獨坐吟床日較遲
方此惜春容易老
晚風吹落野棠梨
北臺佳茗說烏龍,
花氣氤氳茉莉濃。
飯后一杯堪解渴,
若論風味在中庸。
司馬英名起弁髦,元龍湖海信人豪。洪源紫塞黃河遠,爽氣金天華岳高。裴度歸來惟縱酒,廉頗老去自遺櫜。林居紫焰光騰夜,含景蒼精有賜刀。
憶昔西征歌采薇,雪山萬里駐驂騑。總戎全蜀風云陣,紀績成周日月旂。諸葛蔓菁遺壁壘,陶潛松菊舊柴扉。前賢出處真相似,雅志如公兩不違。
榆高垂惡陰,竹勁秉堅質。
生物各有涯,盈虛莫可必。
省書感君意,臨飯不能食。
道遠苦風多,胡為獨行役。
網羅滿天地,群動何時息。
悲來如循環,音塵渺相隔。
焉得從長風,慰君腸似結。
殷勤江南客,折花良慰予。炯晝孤光冷,曜夜清影疏。連林玩不足,一枝清有馀。諒無和羹用,飄落將何如。
道人不愛色,而愛聞清香。方春謝凡卉,凌晨玩孤芳。以茲蘭蕙質,種彼葵藿場。常恐亂微馥,采采歸幽房。
青天白日一聲雷
大地群生眼豁開
萬象森羅齊稽首
須彌?跳舞三臺
鄒陽一灑淚,
書在竟誰看。
落日荒城草,
西風井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