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三日雪
稍稍云初集,泠泠風未停。
粗能成點綴,還是學飄零。
徑路高低滑,炊煙遠近青。
籃輿所經歷,詩語費平亭。
稍稍云初集,泠泠風未停。
粗能成點綴,還是學飄零。
徑路高低滑,炊煙遠近青。
籃輿所經歷,詩語費平亭。
天空中云朵剛剛開始慢慢聚集,冷風還在泠泠作響不停。雪花勉強能對大地有所點綴,依舊像是在空中飄飛零落。道路高低不平十分濕滑,遠近的炊煙呈現出青色。我坐在竹轎一路行來,要想寫出好詩句還得仔細斟酌。
稍稍:漸漸、慢慢。
泠泠:形容風聲。
粗能:勉強能夠。
籃輿:竹轎。
平亭:斟酌、考慮。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但從詩題可知是九月十三日下雪時所作。當時可能詩人正乘坐竹轎出行,看到初雪景象有感而發。在古代,文人常以自然景象為題材進行創作,雪作為一種獨特的自然景觀,容易引發詩人的創作靈感。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九月下雪的景象。其特點是描寫細膩,語言平實。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重大影響力,但展現了詩人對生活場景的捕捉和詩意表達。
扁舟出東郭,沿緣耶溪間。水盡白云起,遂入云門山。紅樹疊青嶂,明妝耀螺鬟。遠近含層霞,深淺分寒煙。峰陡勢欲落,飛翠忽復連。曲澗蔭幽筱,魚鳥媚我前。時逢采樵侶,踏葉相往還。山回寺門出,夕陽終古間。云門外六院,茲地據丹麓。入門仍見山,古蘚一庭綠。松陰飐雙幡,經壇散爐馥。龕石棲寒花,廚煙出深竹。頗憶湛然師,塵錫參道俗。先賢習元悟,往往寄高躅。禪房留定云,蒲褐此間宿。茶火伴夜深,山志靜可讀。天風搖殿鈴,時聞暗泉續。
柳底花陰壓露塵,醉煙輕罩一團春。鴛鴦占水能嗔客,鸚鵡嫌籠解罵人。騕裊似龍隨日換,輕盈如燕逐年新。不知買盡長安笑,活得蒼生幾戶貧。
湖水茫茫浪拍天,春風湖上有人煙。小樓半在花林內,簾捲青山看釣船。石上長松落午陰,有人松下鼓瑤琴。南風過處渾無跡,秪見千山萬水深。老樹蒼崖滿目秋,水明沙凈晚煙收。如何萬里長江內,只見斯人泛一舟。兩崖雪罷樹無風,泛泛扁舟水月空。疑是山陰尋戴老,此時清興正無窮。
二方有帝未憂年,九主之王竊此篯。粵若疇人起云夢,孰如夫子遁天淵。紀群夫子吾猶及,方召中興輩略先。不共公榮一杯酒,匡山頭白對華顛。
居鄉如處子,居官如戰士。處子常畏人,戰士惟有死。兒曹書諸紳,勿謂平平耳。
江北江南入夏來,云蒸日煦欲黃梅。邸居兀坐關山隔,空想微酸到齒隈。
手選千株高下種,似行庾嶺泛湘江。只銷一朵南枝拆,盡受群花北面降。自愛空山吹縞袂,絕羞華屋照銀釭。主林神禁人殘毀,深夜應無斫樹龐。
正教堪尊重,一法共不共。十八不共時,滅卻南柯夢。
終風發發,周道如刷。零雨沾之,足不得劄。匪足不劄,覆車及轄。爾行弗時,勿謂泥滑。
及時行樂不應遲,管領風光更有誰。花落花開春又去,都能消得幾篇詩。
犬吠蔥青里,人家竹徑深。短籬循石澗,老屋枕煙岑。牛瘠知春事,鳩啼認晏陰。豐年易為客,杯酒慰幽尋。
賦形微細在污渠,終日營營為腹虛。貪吏貪民膏血盡,不知何計與驅除。
乘傳翻慚里巷榮,故園猶及見秋清。驪駒慷慨燕南調,魚鳥侵尋海上盟。刻燭敢忘今夕會,據鞍非復少年行。春明紫禁煙花繞,想共趨朝聽曉鶯。
梅兄住在水之濱,五柳先生便有云。傳語林逋須著讓,堤邊風景要平分。
入春雨不止,日日苦陰冱。萬山吼瀑泉,并作一江注。洪溜爭暄豗,滔滔駛奔赴。況逢兩崖間,束縛激其怒。巨浪涌如山,亂石矗如鋸。嗟余趲客程,扁舟獨上溯。非藉牽挽勞,詎得移寸步。獵獵北風寒,快哉一帆助。風水兩相爭,而我競飛渡。浪花濺征衣,嘯傲亦成趣。笑指下水船,停橈君且住。茆茨四五間,何年在山麓。溪流環其前,四圍盡松竹。濃綠漬不分,野桃紅一簇。淙淙田水聲,依稀奏琴筑。斜陽忽穿林,歸云時擁屋。孤彴頹還支,淩競過黃犢。新漲偶侵門,鵝鴨爭向浴。老漁得纖鱗,換酒往來熟。禽鳥亦忘機,飛鳴安飲啄。此中有佳趣,蕭然遠塵俗。自嘆世網攖,頻年苦拘束。停舟適相值,鄉心頓棖觸。何日返江村,幽居遂耕讀。名利等浮漚,一笑萬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