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七日以檄出行賑貸旬日而復反自州門至老竹自老竹至鵞口復回老竹由干溪上入浦口泛舟以歸得詩十首 其三
馬騣嶺下源初發,鵞口山前漸可舟。
一百八盤誰謂險,二十四溪何自游。
深厲淺揭故數數,車煩馬殆真悠悠。
惜哉當此方倥傯,不然亦足供夷猶。
馬騣嶺下源初發,鵞口山前漸可舟。
一百八盤誰謂險,二十四溪何自游。
深厲淺揭故數數,車煩馬殆真悠悠。
惜哉當此方倥傯,不然亦足供夷猶。
馬騣嶺下溪流剛剛發源,到鵞口山前漸漸可以行舟。誰說那一百八盤的山路險峻,可這二十四溪又該從何處游覽。有時徒步過河,有時淺處涉水,這樣的情況常常發生,車馬勞頓實在讓人覺得漫長。可惜啊,正當此時事務繁忙,不然也足以讓人悠然自得地游玩。
馬騣(zōng)嶺:地名。騣,同“鬃”。
鵞口山:地名。
一百八盤:形容山路曲折盤旋。
二十四溪:泛指眾多溪流。
深厲淺揭(qì):《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意思是水深就穿著衣服過河,水淺就提起衣服過河。厲,連衣涉水;揭,提起衣服。
數數(shuò shuò):屢屢,常常。
車煩馬殆:車馬疲憊。殆,疲憊。
悠悠:長久,遙遠。
倥傯(kǒng zǒng):事情紛繁迫促。
夷猶:從容自得的樣子。
詩人在三月十七日奉命出行賑貸,在這期間輾轉多地,這首詩是他在行程中所作。當時社會可能面臨一些災情,詩人身負賑貸重任,事務繁忙,在奔波的過程中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要記錄了詩人賑貸出行的行旅經歷,通過描繪山水和自身感受,展現了忙碌事務與自然美景之間的矛盾,體現了詩人在履行職責中的復雜心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官員的工作狀態。
大臣承寵賜新莊,梔子園東柳岸傍。今日圣恩親幸到,板橋頭是讀書堂。
風收淅瀝,霧隱森羅。群山萬玉嵯峨。禁街車馬,銀杯縞帶相過。胥濤晚來息怒,練光浮、都不揚波。最好處,是漁翁歸去,鼓棹披蓑。況是東堂錫宴,龍墀驟,貂珰宣勸金荷。慶此嘉瑞,明歲黍稌應多。天家預知混一,把瓊瑤、鋪遍山河。這宴飲,罄華戎、同醉泰和。
倚遍層樓數曙星,鷓鴣聲里暗驚春。開元耆舊今無幾,怕聽尊前唱永新。
貧賤驕人傲不妨,居然慢世亦堂堂。茶村老去惟貪睡,那管昌黎與子長。
春蔬含綠滋,荒畦自鋤芟。萬事付一默,維摩許同參。
春濃不放小禽棲,白發沖冠向曉啼。簾幕半開人未起,樓臺風暖日猶低。
山谷家風,蕭閑情味,只君能識。會友論文,哦詩遣興,此樂誰消得。壺中天地,目前今古,今日還明日。似南華蝶夢醒來,秋雨數聲殘滴。詩書有味,功名應小,云散碧空幽寂。北海洪尊,南山佳氣,清賞今猶昔。一天明月,幾行征鷹,樓上有人橫笛。想醉中、八表神游,不勞鳳翼。
武夷溯伊洛,源自無極翁。譬彼漳江流,洋洋滄海通。東萊得家傳,南軒從五峰。勿疑轍跡殊,三賢歸趣同。
開門得歡書,有魚長尺一。不知溪頭鯉,認作潭中鯽。
知己堪憐會面難,久無魚鳥問平安。遙知風雪虛齋里,人與梅花共歲寒。
去來蹤跡等游塵,誰向蘧廬覓道根。巖穴故應無別異,鐫題空有姓名存。
明日雨當止,晨光在松枝。清寒入花骨,肅肅初自持。午景發濃艷,一笑當及時。依然暮還斂,亦自惜幽姿。
旅食同千里,分襟此一時。煙沙征路遠,風雨客帆遲。鄉夢隨芳草,春愁帶柳枝。平生任慷慨,能不灑臨岐。
漢家金銅鑄馬式,求馬相比不失一。塞上將軍得一匹,骕骦如龍高八尺。日斜騎出陰山道,獵獵霜風鳴淺草。鞍后并懸雙白狼,歸來穹廬月弓好。江南綠蕪春接天,只須一抹蹴云煙。摩訶舊是將軍種,酒涴青衫學控弦。
樹葉初成鳥護窠,石榴花里笑聲多。眾中遺卻金釵子,拾得從他要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