蘐草
伯兮當日意,蘐也直云忘。
豈是名茲草,真將種北堂。
能叢又能干,非絳復非黃。
開處陰當合,看時晝閱長。
伯兮當日意,蘐也直云忘。
豈是名茲草,真將種北堂。
能叢又能干,非絳復非黃。
開處陰當合,看時晝閱長。
當年伯出征時的情意,萱草真的能讓人忘卻憂愁嗎?難道因為有忘憂之名,就真的要種在北堂嗎?它既能叢生又能直立生長,顏色既不是大紅色也不是黃色。花開之處樹蔭相合,觀賞它時白晝似乎也變長了。
伯兮:《詩經·衛風·伯兮》有“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指女子的丈夫,這里泛指遠行之人。
蘐(xuān)草:即萱草,傳說可以使人忘憂。
北堂:古指母親居室,后常代稱母親。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不詳,但萱草常與忘憂、母親相關,推測詩人可能是在面對生活中的憂愁或思念親人時,看到萱草有感而發。
這首詩圍繞萱草展開,探討其忘憂之名與實際作用,以質樸語言描繪萱草特點,體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內心的情感波動,在詠物詩中展現出獨特思考。
君詩起予者,百遍為君開。世俗唯何甚,予心不可諧。獨思南去楚,眾欲北之回。何處可休影,期君歸去來。
近方薝卜黃,遠比茉莉小。
睡思厭厭易入眉,繡簾低下燕歸遲。黛鬟不整釵梁亸,滿院楊花夢覺時。
萬古蚩尤作禍胎,崆峒山色自崔嵬。廣成一去無消息,誰駕鸞凰問道來。
田器將何鑄,惟須戰器供。劍翻堪利佃,戟更助勤農。善政同歸馬,銷光擬化龍。鋤云增耒耜,犁雨息煙烽。牛買升平范,鷗閒里巷容。頌聲聞一片,四海樂陶镕。
于赫我宋,以火德王。永永丕圖,繄神之相。神之來矣,維其時矣。禮備樂奏,神其知矣。
積翠中天勢欲翔,分明臺殿到扶桑。云霞上下飛丹壁,日月東西抱畫梁。座里黃河千舶聚,毫端滄海一杯長。祗今誰識宣城句,搔首騎龍入大荒。
云收霧斂天風潔。顯出玲瓏月。形釋心凝澄徹。亙古無圓缺。千潭現,寒光攝。洞濟溟陽哲。仙丹煉就真歡悅。異日朝金闕。
雅士常多雅□,□□□□□懷。雪溪□□□舟來。興盡何須見戴。恰似□云出岫,豈拘宇內形骸。超然物外遠塵埃。到此方為自在。
后漢袁與楊,世公五或四。袞衣茍有愧,不如安楚制。我不識斯人,聊復視其世。不有此翁賢,安得賢主器。
何年突兀庭前石,昔日何人種松柏。乘興閒來就榻眠,一枕春風君莫惜。城西今古陽山色,城中誰有千年宅。往來何必見主人,主人自是亭中客。
搆虛為實盡枝辭,直道公心自不欺。眾口鑠金雖可畏,三人成虎我猶疑。忠邪所賴圓穹鑒,通塞須憑大衍推。況是圣神方燭理,深冤終有辨明時。
野性迷堯歷,松窗有道經。故人為柱史,為我數階蓂。
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絲。結陰既得地,何謝陶家時。
汲汲復棲棲,往來誰與期。映云才可見,入霧杳難追。羈枕夢初斷,寒閨涕已危。冥冥遠繒繳,愧爾獨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