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饒德裕三益軒
過從義要如膠漆,琢磨功要如金石。二者于茲有一偏,雖過圣門未之入。
德裕躭儒今二毛,一軒灑落僅容膝。詩書執禮不放閑,直諒多聞誰較密。
仲修國老曾鼎臣,各于三者得其一。曳躧相迎下榻留,冒云蒙霧不知濕。
松梅竹里不知凋,形影神中冥莫逆。問答小參文字禪,賈誼升堂馬入室。
更能尚友古圣賢,蘭移其氣金移質。一線溜作吞天濤,十丈花成盈掬實。
擴充未下反約功,軒今所揭乃其適。顏淵復禮老歸根,今揭吾知猶欠易。
過從義要如膠漆,琢磨功要如金石。二者于茲有一偏,雖過圣門未之入。
德裕躭儒今二毛,一軒灑落僅容膝。詩書執禮不放閑,直諒多聞誰較密。
仲修國老曾鼎臣,各于三者得其一。曳躧相迎下榻留,冒云蒙霧不知濕。
松梅竹里不知凋,形影神中冥莫逆。問答小參文字禪,賈誼升堂馬入室。
更能尚友古圣賢,蘭移其氣金移質。一線溜作吞天濤,十丈花成盈掬實。
擴充未下反約功,軒今所揭乃其適。顏淵復禮老歸根,今揭吾知猶欠易。
交往的情義要像膠漆一樣牢固,切磋學問的功夫要像雕琢金石一樣精細。這兩方面若有一方面缺失,即使經過圣人之門也不算真正入門。德裕愛好儒學如今已兩鬢斑白,一間軒室開闊但僅能容身。他研習詩書、踐行禮儀一刻不閑,真誠、正直、博學,誰能比他更親近呢?仲修和國老曾是朝中大臣,他們在這三方面各有所得。他們拖著鞋子相迎,留客住宿,冒著云霧都沒察覺衣服被打濕。在松梅竹的環境中不知凋零,形影與精神相契合。問答之間如同參透文字禪機,賈誼能登堂,馬融可入室。若更能與古代圣賢為友,就能像蘭草改變氣質、金子改變質地。一線細流能化作吞天的波濤,十丈繁花能結成滿捧的果實。若擴充而不做返約的功夫,軒室如今所揭示的道理正合適。顏淵克己復禮回歸根本,我知道如今揭示的道理還不夠簡易。
過從:交往。
琢磨:雕琢、鉆研。
二毛:頭發斑白。
灑落:開闊。
直諒多聞:正直、誠信、博學。
曳躧(yè xǐ):拖著鞋子。
冥莫逆:彼此默契,情投意合。
小參:佛教用語,指僧眾聚在一起參禪說法。
升堂入室:比喻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達到很高的水平。
尚友:上與古人為友。
反約:回歸簡約、根本。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與饒德裕交往密切,饒德裕喜愛儒學且有一定的學問和品德修養,詩人可能是在拜訪饒德裕的三益軒后有感而發,寫下此詩來表達對他的贊賞和對學問、品德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在于強調情義與學問的重要性,贊賞饒德裕在這兩方面的修養。其特點是用形象的比喻和典故說理,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色彩。在文學史上雖無顯著地位,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對品德和學問的重視。
歲歲重陽送異葩,楊妃西子斗橫斜。今朝獨到東籬下,含淚無言對菊花。
歲歲元宵興倍增,羊皮魚枕各分明。繚絲新出滇南樣,獨惜伊人見未曾。
歲歲春山得共游,藍輿軋軋兩夷猶。如今不用登臨去,花落花開獨自愁。
常時見月倍相思,海北天南會有期。今日舉杯還向月,不知何日是歸時。
月下花前每舉觴,分題押韻兩相當。如今風物依然好,不見來書細作行。
敗葦蕭蕭古岸頭,垂楊兩岸送行舟。夕陽衰草荒郊外,爭使行人不淚流。
每到塘橋月色昏,兩燈扶幼自應門。如今怕向西州路,舟過楊林淚暗吞。
瀟水長,湘水長。
三湘最苦是瀟湘。
無限淚痕斑竹上,幽蘭更作二妃香。
露洗疏桐,愛深深院落,秋光如許。草際寒蛩,曾催夜闌機杼。恩勤慣不停針,斂霽色、初陽相煦。溫顏對、蠻箋乍拂,凝眸斜覷。
何計報烏哺。看食牛壯氣,龍蛇奔赴。荻畫舊痕,遙入拒霜紅處。即今身系安危,未忘卻、百年胞與。珍護。展新圖、金霞逼曙。
卜筑芳村枕水涯,一尊常對四時花。
長江浴日明金佩,遠樹屯云擁翠華。
清簟疏簾高士榻,石橋流水野人家。
巡檐更覺青天近,重憶星河泛斗槎。
夢魂不入入閒世。
冰霜難與夏蟲語,
晦朔豈容朝菌知。
忿欲至前能小忍,
人人券內有期頤。
關山秋草風蕭瑟,戍角悲笳聽不得。
月照征人望遠心,霜吹暮馬蒼黃色。
黃云黯黯沒金微,萬里無人一雁飛。
故鄉此夜寒砧淚,盡入沙場戰士衣。
落日郁蒼煙,空山轉寒碧。
石屏倚天立,端峭一千尺。
無言獨與對,足以永朝夕。
何用向時流,抵掌恣談劇。
百尺紅樓一寸誠,愿隨飛絮入檐楹。
焚山終想求毛女,抱柱何辭作尾生。
薄怒音詞深似笑,過防心膽易成驚。
佯推故卻應須會,不負初盟肯負情。
金剛般若心,善破無明因。我佛慈悲日,祇園見法身。
菩薩開慧眼,生死轉為輪。五蘊皆空盡,六根不染塵。
孤云野鶴鎮常閑,隨宜自在杳冥間。杉松高拔千萬尺,寒泉引望峭青山。
大道煙霞看更遠,將臨海嶠叩玄關。知之修鍊凡超圣,歲月空深不易攀。
弱喪為雜役,罔瀁求五芝。
碩真因誕德,結藻太玄側。
我欲贈夫子,馨香無可植。
茍能一有心,何必芝可食。
舟行紅水黑溝間,
蜃氣噓成海面山。
風靜滄波平似鏡,
東南一抹是臺灣。
舊夢湖南春雨空,
高歌無地望崆峒。
囊中自有江山在,
亂采鶯花入變風。
樂游春苑望鵝毛,
宮殿如星樹似毫。
漫漫一川橫渭水,
太陽初出五陵高。
茜袂黃眉出滿城,賢侯游豫順民情。
鼓聲足驗村田樂,月色遙占輦路晴。
定有儒臣映藜仗,又聞京尹折蓮棚。
祠官一瓣無它祝,但愿旄頭盡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