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清苦廉正為韻課四古風呈漕使蘇叔子 其二
釋家吾業根,大者名曰苦。
吾儒視苦海,翻不翅樂土。
毳行禹安之,瓢飲顏得所。
三蘇窮始榮,更有孫似祖。
釋家吾業根,大者名曰苦。
吾儒視苦海,翻不翅樂土。
毳行禹安之,瓢飲顏得所。
三蘇窮始榮,更有孫似祖。
佛教認為我們的業障根源,大的方面叫做苦。而我們儒家看待苦海,反而不啻于樂土。像僧人那樣修行大禹能安然處之,顏回用瓢飲水也自得其所。蘇家三父子起初窮困后來榮耀,還有子孫像祖輩一樣優秀。
釋家:指佛教。業根:佛教語,謂造成惡業的根源。
不翅:同“不啻”,不止、無異于。
毳行:毳,指僧人所穿的毳衣,這里“毳行”可理解為像僧人那樣修行。
瓢飲:出自《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形容生活簡樸。
三蘇:指北宋文學家蘇洵及其子蘇軾、蘇轍。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不同思想流派的碰撞,詩人以儒家視角表達對清苦生活的看法。或許詩人處于困境,借詩來表達自己堅守儒家正道、安貧樂道的心境,同時可能也是對漕使蘇叔子的一種精神上的共勉。
這首詩主旨是宣揚儒家安貧樂道、堅守正道的思想。其突出特點是將不同思想進行對比,并運用典故增強說服力。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文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
廿年重向此江游,兩岸風光今更幽。江水澈然清見臉,唯今換了少年頭。
運會皇風邈,乾坤圣宇開。文章苞六代,道德范三才。象應奎婁次,靈鐘海岳隈。人傳歌鳳去,地想泣麟回。舊里仙源秘,遺宮帝制恢。樂聲存魯殿,車器出秦灰。羽籥諸生肄,牲牢萬乘來。兩楹儀紫闥,雙觀表璇臺。問禮庭猶在,藏書壁已頹。畫廊圖藻綠,寶閣寫瓊瑰。古檜當時植,新松幾代栽。唐碑鐘作篆,漢石繡成苔。黻冕三千侍,云仍百憶陪。小儒慚朽質,微分簉群材。爐冶從甄鑄,章縫荷剪裁。繪天忘色相,望海隔沿洄。日月丹霄曜,江河晚世催。懷恩知罔極,不去久低徊。
下馬折楊柳,春淺條未長。東風吹落日,行人歸故鄉。朝發閶門道,暮宿碧瀾堂。仰看天上月,千里共流光。
春闈指日忙忙去,躡凍開途歲尚馀。拂面風塵寒送酒,臨關霜月曉催車。榜頭要著渴睡漢,闕下當知行秘書。五十功名休謂晚,老成還聽首傳臚。
三月三日日初新,雨雨風風成一春。柳條媚景乍舒盻,桃花勒寒微放顰。會稽山陰足褉事,長安水邊多麗人。故鄉京國那在眼,與子且愛樽前身。
有功當記錄,有罪當準理。忘功治其罪,漢祖少恩耳。不忍一身誅,況及三族死。千載胡公言,為雪泉下恥。
客舍青青記昔時,曉風殘月動離思。江潭搖落征人遠,巷陌凄涼舊夢稀。情裊裊,意依依,春來新染萬千絲,玉關羌笛何須怨,且喜梢頭見靚眉。
闔閭城里寄閑身,四壁秋蛩語近人。何異京華舊時月?清光且照白頭親。
龍函鳳詔百蠻開,迢遞逾年未擬回。曉度竹橋涵碧影,暮經山燒撲寒灰。孔明一為炎劉入,趙尉初煩陸賈來。聲教于今真□暨,禮文應備不須裁。
魏帝宮人舞鳳樓,隋家天子泛龍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覺桃花逐水流。
云羅橫四海,田野無遺英。尚賴二三子,共怡山水情。煦煦新陽動,寥寥天宇清。昔人稱四美,茲晨遂成并。前登高丘阻,遙睇澄湘明。憑林招遠風,松檜自成聲。俛仰天地間,微軀良不輕。安能自羈束,坐使眾累縈。處賤足為貴,抱素詎非榮。逍遙解神慮,庶以適吾生。
水聲懸木杪,犬吠隔花源。飲澗騰猿墜,爭巢健□翻。開山逢石□,斸藥到云根。靜愛宜棲士,因窺不死門。
城南煙雨趁春耕,遙指屏星是福星。肯學晉人耽燕樂,只因修禊會蘭亭。
格高韻勝超塵俗,雪魄冰魂。絕不愁貧。霜作良媒月作鄰。迎新送舊當今日,世外佳人。古貌無痕。嫵媚春光透幾分。
瑟瑟復潺潺,朝宗去不還。和云歸漢浦,噴雪下商山。影浸仙娥面,波涵織女鬟。飲猿清滿掬,渡鹿冷侵斑。北潤深通洛,東奔崄叩關。灌園縈似帶,漕硙曲如環。夜枕驚幽夢,秋汀照病顏。玉膏分地脈,銀漢落人寰。漱石藏青鯉,崩沙聚白鷴。村橋微雨后,岸樹夕陽間。翠漲新萍綠,紅浮敗葉殷。貳車時濯足,來伴釣翁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