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子余母太夫人王氏挽詩 其二
向來小宗伯,日侍太夫人。
地占梁溪勝,風流峴首春。
版輿隨處樂,彩服逐時新。
欻斷萱堂夢,居然跡已陳。
向來小宗伯,日侍太夫人。
地占梁溪勝,風流峴首春。
版輿隨處樂,彩服逐時新。
欻斷萱堂夢,居然跡已陳。
過去小宗伯每日侍奉著太夫人。他們居住在風景優美的梁溪之地,有著如峴首山春日般的風雅。太夫人乘坐著車子到處游玩享樂,兒子身著彩衣,服飾也隨時令更新。忽然間太夫人離世的夢成了現實,如今她的行跡已然成為過去。
小宗伯:古代官職名。
梁溪:水名,在今江蘇無錫,此處代指無錫。
峴首:山名,在湖北襄陽,這里形容環境風雅。
版輿:古代一種用人抬的代步工具,多供老人乘坐。
彩服:指老萊子娛親所穿的彩衣,后指代孝順父母。
欻:忽然。
萱堂:指代母親。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應是在齊子余母親太夫人王氏去世后創作。當時社會可能注重孝道文化,齊子余侍奉母親的行為是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詩人通過此詩表達對太夫人的哀悼。
這首詩主旨是悼念齊子余母太夫人王氏。其突出特點是先揚后抑,先描繪太夫人在世時的美好生活,后表達其離世的哀傷。在文學史上雖無顯著地位,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和人們對孝道的重視。
萬事束高閣,關心現在身。
何人光汗簡,幾輩沒風塵。
晚食無須肉,高歌信有神。
乾坤容嘯傲,誰道老夫貧。
映月非秋影,晚香直至今。
人情仍舊向,籬落故相親。
入目似余傲,此君無是心。
摧殘霜又雪,根底得春深。
惟狂思作圣,向道貴能仁。
一往殉情意,感君知我真。
悲歡心上影,離合鏡中塵。
大地今千劫,飄流但佛親。
吃粥了也,洗缽盂去。
矢上加尖,一場敗露。
西峰今日忍俊不禁,卻要向鷺鷥腿上割股。
屏風疊里雁初回,滟滟湖天片月開。紫柏去時春色老,可中還有到人來。
數滴瓶泉花小紅,絲絲禪供翠盤中。秋光坐對蒲塘晚,一種香清到色空。
處外諸侯重,居朝圣主知。妖逢庚子日,夢異武丁時。歸槨關山遠,凝笳道路悲。欲傳千古跡,佐世本無為。
古今皆可見,富貴不常存。歌者未離席,吊賓俄在門。朱輪空返轍,綠酒尚盈樽。人事固如此,令名貽后昆。
嘆此微末跡,見公三十年。貴為天子相,能擇大夫賢。東第門闌在,南州隴隧延。立碑思叔子,墮淚峴山前。
隋堤柳,歲久年深盡衰朽。風飄飄兮雨蕭蕭,三株兩株汴河口。老枝病葉愁殺人,曾經大業年中春。
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陰一千三百里。
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應將此柳系龍舟。
紫髯郎將護錦纜,青娥御史直迷樓。海內財力此時竭,舟中歌笑何日休。
上荒下困勢不久,宗社之危如綴旒。煬天子,自言福祚長無窮,豈知皇子封酅公。
龍舟未過彭城閤,義旗已入長安宮。蕭墻禍生人事變,晏駕不得歸秦中。
土墳數尺何處葬,吳公臺下多悲風。
二百年來汴河路,沙草和煙朝復暮。后王何以鑒前王,請看隋堤亡國樹。
高人不作飯牛歌,
盍向滄浪具笠蓑。
正使同舟欠西子,
也勝逐日效秦娥。
傳聞瑤逆未成擒,騷動荊襄又桂林。
雞羽朝馳軍餉急,旄頭夜落將星沈。
宵衣自定平蠻策,大吏應存善后心。
我有老親千里外,干戈阻斷嶺云深。
風半廊。月半廊。鳳脛燈青玉簟黃。別時秋乍涼。
蘋已霜。蓼已霜。碣石瀟湘尚渺茫。關河較夢長。
金縷水沈熏透。蛺蝶趁花風瘦。
整整復斜斜,淡墨妙于濃繡。
生就。生就。搖曳一痕紅咮。
自笑塵氛客,忽隨沮溺群。
高林過疏雨,飛鳥逐行云。
甕牖馀殘春,郊原漸夕曛。
秋風將落葉,蕭索不堪聞。
蕙帳人無賴,銀屏恨不禁。
曉來新夢恁關心。仿佛玉壺親自、與君斟。
插髻花枝妥,鉤簾草色深。
別時直望到如今。歸路粉云香雨、做春陰。
頻年海上寇張弧,
香老芝龍總未誅。
辛苦東寧賢太守,
自捐資斧伐萑苻。
作惡情懷是別離,
老夫懶作送春詩。
東君歸去無蹤跡,
試問垂楊便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