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陳和父太博韻題江州高遠亭四首 其一
鮮新棟宇出樓顛,盡得江山四面全。
高摘星辰風月夜,遠迷河岳水云天。
一湖尚想甘棠愛,萬井誰呼大隠廛。
見說松關頻卻掃,兩賢吟處日回旋。
鮮新棟宇出樓顛,盡得江山四面全。
高摘星辰風月夜,遠迷河岳水云天。
一湖尚想甘棠愛,萬井誰呼大隠廛。
見說松關頻卻掃,兩賢吟處日回旋。
嶄新的亭宇矗立在樓巔,能將四面的江山美景盡收眼底。在風月交加的夜晚仿佛伸手就能摘取星辰,遠處的河岳與水云天相互交融,讓人視線迷離。看到這一湖之景還能想起前人的德政之愛,可如今眾多人家中又有誰能呼喚出隱居的賢才呢?聽說松關常常打掃,兩位賢人的吟詩之處,時光仿佛都在此徘徊。
鮮新:嶄新。
盡得:完全獲得。
甘棠愛:典出《詩經·召南·甘棠》,指對有德政的地方官的愛戴。
萬井:眾多人家。
大隠廛(chán):指大隱隱于市的賢才。廛,市肆。
卻掃:意為不再掃徑迎客,指閉門謝客。
兩賢:可能指與詩人唱和的友人或當地賢達。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較難確切知曉。推測詩人在游覽江州高遠亭時,被亭上所見的壯麗景色所觸動,結合當地的人文歷史,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可能社會處于相對穩定或有一定發展階段,詩人在欣賞美景之余,也關注著地方的治理和人才情況。
這首詩主旨在于描繪高遠亭的美景,追思前人德政并感慨賢才難尋。其特點是寫景與抒情相結合,畫面感強,對仗工整。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重大影響,但體現了當時文人游覽題詠的創作風氣。
近詩通譜江西社,新釀才先天下秋。已許眼中窺一豹,可容杯里散千憂。君家香醪蜜不如,試投木桃望瑤琚。敢誇所有易所無,潘郎一出果盈車。
春三月,正是困人天。香夢沉沉迷粉蝶,離歌苦苦叫紅鵑。好夢破難圓。春三月,花事去匆匆。紅影已隨人面杳,綠陰漸比客愁濃。無怪懶東風。春三月,美景奈難留。恨逐桃花隨逝水,情如芍藥茁離愁。往事付東流。春三月,遣悶度時光。兔穎帖臨黃子久,膽瓶花插紫丁香。不耐晝偏長。
百蟲恒吟秋,百鳥恒吟夏;人生百歲間,炎涼倏代謝。常憂時命乖,榮名不相借;時命亦何嘗,經綸貴權藉。所志豈顯榮,擔負容可卸;感此結中腸,攬衣起視夜。高天明月輝,爛熳繁星舍;愿言披微襟,幽懷得暫瀉。
星星寶炬列高樓,恩詔泥封在上頭。忽聽半空宣讀罷,嵩呼聲里玉闌浮。
鑄顏功薄擁虛爐,欲解簪纓乞鑒湖。勇退此籌公早占,尋香他日我能無。半林花雨詩千首,七尺漁竿酒一壺。此是桑榆真樂處,羨誰官到執金吾。
荒城三五戶,籬落自成村。每覺云驚犬,虛疑客到門。近窗攪午夢,傳谷應空喧。樂土相聞處,風猶大古存。
四十五里鄰近寺,一十八盤容易山。竟日籃輿走風雨,七峰峰外見斑斑。
新功近喜四生深,夙夜沈潛四圣心。六出六經功愈苦,凍毫特賦雪窗吟。
騰騰兀兀逐塵行,忽似春山為解酲。高下故隨人意繞,逶迤偏覺馬蹄輕。誰教柳色毿毿映,不分梨花處處生。愛殺谷城山下路,風光況復是清明。
春溫回首,莽天涯、牽起絲絲離恨。記取臨岐珍重語,脈脈眼波微暈。儂意膠心,卿情爍骨,顛倒鴛鴦命。蕭娘將嫁,來生鈿盒重訂。卻喜海外瓊仙,江郎寫出,幽媚傳真韻。天女瀛臺妝窈窕,印出瑤宮花影。夢斷旁妻,詩題本事,抵得銀河聘。三神山遠,玉簫再世難證。
欲知其姓草肅肅。谷中最累低頭熟。鱗身甲體永興福。
記得君家,踠地垂楊低亸。更紫艷、臨風千朵。每逢花發,綠窗邊有我。與兩三、禪侶詞人閑坐。今歲吳天,君浮越舸。壓煙江、一帆斜簸。家園春景,說依然婀娜。無人處、一樹濃香深鎖。
春入南塘,粉梅花、盈盈倚風微笑。虹暈貫簾,星球攢巷,遍地寶光交照。涌金門外樓臺影,參差浸、西湖波渺。暮天遠,芙蓉萬朵,是誰移到。鬒鬢雙仙未老。陪玳席佳賓,暖香云繞。翠簨叩冰,銀管噓霜,瑞露滿鐘頻釂。醉歸深院重歌舞,雕盤轉、珍珠紅小。鳳洲柳,絲絲淡煙弄曉。
不合臨池起畫樓。斷煙疏雨葉颼颼。誰能數得垂楊葉,一葉垂楊一點愁。桂楫蘭舟載玉簫。秦淮月冷夜迢迢。白門朱桁無窮樹,唯有垂楊是六朝。
高隱春山意頗濃,眼明四海有無中。憑誰喚取為時用,橫帶東華醉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