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皇帝挽詞 其三
元豐圣政洽隆平,溢牘聯篇載頌聲。
皇武惟揚昭七德,帝華克協麗重明。
喬山去日乘龍馭,蒼野巡時見象耕。
憶兆臣民蒙澤久,隕身思報一毫輕。
元豐圣政洽隆平,溢牘聯篇載頌聲。
皇武惟揚昭七德,帝華克協麗重明。
喬山去日乘龍馭,蒼野巡時見象耕。
憶兆臣民蒙澤久,隕身思報一毫輕。
元豐年間圣上的政策使天下太平繁榮,頌揚之聲連篇累牘地記載著。皇上發揚武力彰顯七種美德,圣明能與日月相輝映。皇上像黃帝一樣乘龍仙逝,如同舜帝巡視時能見到大象耕地的太平景象。億萬臣民受皇恩已久,就算粉身碎骨想報答皇恩也顯得微不足道。
元豐:宋神宗年號。
洽:使和諧、太平。
隆平:太平。
溢牘聯篇:形容頌揚文字很多。
皇武:皇上的武力。
七德:指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七種武德。
帝華:皇帝的圣明光彩。
重明:指日月。
喬山:傳說黃帝葬于橋山,這里借指皇帝去世。
乘龍馭:傳說黃帝乘龍升天,這里指皇帝駕崩。
蒼野:指郊野。
象耕:傳說舜死蒼梧,象為之耕。
憶兆:泛指極大的數目,形容臣民眾多。
隕身:粉身碎骨。
此詩創作于宋神宗駕崩之后。宋神宗在位時,任用王安石變法,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雖變法過程中存在爭議,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詩人為表達對神宗皇帝的追思與贊頌而創作此詩。
這首挽詞主旨是頌揚神宗皇帝的圣政和功德,表達臣民的感恩與哀思。其特點是用典豐富、語言莊重。在文學史上雖不具開創性,但反映了當時臣子對皇帝的態度和情感。
荷葉暗汀洲,江村暮雨收。鐘聲隨棹遠,漁父對人愁。起復衣仍素,行裝扇及秋。驪駒歌欲盡,涼月在西樓。
漬法何年傳御局。一擔分來,色色甘香簇。次第春秋紅間綠。芳情密意難拘束。幾轉街頭初駐足。那許游蜂,趁暖相追逐。宿酒未消茶未熟。晶盤盛得剛盈掬。
惆悵江南土一壞,斯人地上不勝憂。為親奉檄嗟無及,忍病吟詩死未休。澤國風塵行處晚,海云煙雨夢中秋。故人題碣知何日,即恐荒漫失故丘。
歲既暮日方馳,靈乘坎德司規。玄云合晦鳥蹊,白靈繁亙天涯。晨晷促夕漏延,太陰極微陽宣。
澄心秋月明,觸事浮云壞。鳧鶴置勿論,凡楚竟誰在。
胡來青黍盡,胡去幕南開。日落單于口,秋生李牧臺。陰風吹殺氣,戰骨蝕蒼苔。灑淚向千古,斯人安在哉。
船腹沉泥尾生坼,風日更燥莫禁當。鸕鶿鸂?喜川涸,灘上銜魚來去狂。
開篋淚沾襦,見君前日書。夜臺空寂寞,猶見紫云車。
笑指頹齡,循環雌甲,卦數已圓。嘆蜀公高潔,休官去歲,溫公耆舊,入社今年。底事崎嶇,蒼顏白發,猶擁貔貅護海堧。君恩重,算何能報國,未許歸田。遙憐。宛居山前。正水漲溪肥系釣船。縱葵榴花鬧,菖蒲酒美,都成客里,爭似家邊。寄語兒曹,若為翁壽,只把鷗盟更要堅。翁還祝,愿欃槍日靜,?稏云連。
夜來踏月過臨川,水面粼粼桂魄圓。此際高人方熟寐,難為一扣綠筠軒。
驕陽得一雪,逾尺應更好。晨興視窗隙,驚見晴霞杲。九衢無停跡,狼籍須一掃。空馀浩然氣,凜凜接清昊。馀寒薄虛室,一靜解群燥。晨炊晚未供,客饋慚草草。試脫身上衣,行問酒家保。孤吟擊槁木,大笑稱有道。人生但如此,富貴何用禱。所思獨未見,耿耿屬懷抱。同云自成幄,飛雪來無根。一為清風卷,坐見東方暾。重陰偶復合,飛霰滿南軒。油然青春意,已見出土萱。老病一不堪,惟恃濁酒溫。開戶理松菊,掃蕩無遺痕。卷舒朝夕間,誰識造化元。乾坤本何施,中有神怪奔。萬物極毫末,顛倒何足掀。老農但知種,荷鋤理南園。
滿筵詞客氣成虹,筆底花生蠟炬中。火樹芳菲開艷蕊,蘭膏澹蕩散香風。佳人錦帳乘龍夜,學士金蓮出紫宮。最愛飛蛾偏有意,還如戲蝶戀春叢。
秋風颯颯兮天宇清,草木搖落兮雁南征。駕言登高而望遠兮,履石巒之崢嶸。山硱磳以蔽日兮,下幽晦而不明。猿啾啾兮雨冥冥,鸞高翔兮鳳無朋。四顧寂寥兮空怵惕而震驚,邅余道兮返余旌。乘浮云兮歸故城,惠思君兮使我心怦。
婷婷脈脈訴微波,城郭新涼砧杵多。莫為天孫怨靈鵲,人間風雨幾長河。
截將山勢白云回,雙作丁靈得勝臺。南塞可憐成北塞,牧羝誰在黑龍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