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端叔送海錯以詩來用韻酬之
澤魚山豕各忘年,味可勝窮總所便。
堪笑荊吳相俎豆,遂令蠻觸自矛鋋。
食無誤蟹車同軌,貢不征蚶澤漏泉。
我在窮山人跡罕,亦蒙惟錯饋甘鮮。
澤魚山豕各忘年,味可勝窮總所便。
堪笑荊吳相俎豆,遂令蠻觸自矛鋋。
食無誤蟹車同軌,貢不征蚶澤漏泉。
我在窮山人跡罕,亦蒙惟錯饋甘鮮。
生活在水澤的魚和山林的豬都不問年歲,它們味道無窮,人們可按需選擇。可笑荊吳之地把這些水產當作祭祀用品,于是讓一些小矛盾像蠻觸之爭般產生。飲食上不會因吃蟹而有差異,就像車軌相同;進貢不征收蚶子,使得水澤資源像漏泉般流失。我身處荒僻的山中,人跡罕至,也承蒙你饋贈這多樣的鮮美海味。
澤魚山豕:水澤里的魚和山林中的豬。忘年:不問年歲,可理解為不考慮時間、地域等因素。
勝窮:窮盡。所便:所適宜的,指人們根據喜好選擇。
荊吳:古代荊地和吳地,大致在今長江中下游地區。俎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這里指將水產用于祭祀等活動。
蠻觸:《莊子·則陽》中記載的兩個小國,后用來比喻因小事而引起的爭端。矛鋋:泛指兵器。
食無誤蟹:吃蟹不會出錯,可理解為對吃蟹等飲食習俗沒有差異。車同軌:指車轍寬度相同,比喻制度統一。
貢不征蚶:進貢時不征收蚶子。澤漏泉:水澤像漏泉一樣,有資源流失之意。
惟錯:指多種海味。甘鮮:鮮美。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推測當時可能存在不同地域飲食文化的差異以及進貢制度等社會現象。詩人身處山中,友人丁端叔送海味并作詩,詩人便用韻酬答,在詩中表達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這首詩主旨圍繞友人送海味展開,既體現了對友人的感激,又對社會現象有所思考。其特點是將生活小事與社會現象相結合,以小見大。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的一些社會風貌和文人的生活情趣。
清宵花氣滿庭西,好是窗開對木犀。共引壺觴醒欲得,繩床印月坐聞雞。
哆侈何其甚,憂傷只自知。雖經夫子筆,不廢寺人詩。
慢卷珠簾,輕風細雨,蕉聲濺溜。焚香慰寂,颯颯夜寒侵袖。閒拋書、惓懶凝眸,簫聲何處鄉思逗。料小園、明日殘英,滿苑新提盈甃。更漏。驚雷吼。正剪燭尋詩,平分句讀。盈箋恨墨,點點縈懷依舊。藥爐煙前,孤影自傷,誰憐小病人易瘦。強欹枕、暗數殘鐘,好夢能來否。
經年困道路,此日復東行。為校軍臺政,來巡屯籍氓。秋風吹曠野,夕照下邊城。萬里逢搖落,憑高無限情。驅車臨沙磧,殘月尚朦朧。九夏祁連雪,凌晨閭闔風。疏楊垂弱縷,野卉弄輕紅。塞上悲秋客,凄涼孰與同。路轉青山口,濃蔭送野涼。塞云飛漠漠,煙樹郁蒼蒼。廢堠荊榛里,孤村青澗傍。午晴時極目,空羨雁南翔。漸近沁城路,公田次第看。雪深知歲稔,霜早怯秋寒。屯戍爭趨接,邊防愧撫安。西成真有象,多稼已場攢。
宦途所至尚偷閑,何況湖邊晝掩關。未愛好風吹醉袖,且貪微雨養盆山。
霸跡銷沈化北邙,剩留樵牧說滄桑。蘇臺久已游糜鹿,何況空山射獵場。
御筆新除戶部郎,舊承驄馬向炎方。風生使節占星象,云映朝陽下鳳凰。把酒匡廬邀五老,賦詩江閣繼三王。九重虛佇思前席,歸聽宮鶯繞建章。江水春深蕩客衣,皇華西去馬騑騑。銓衡自任南曹重,斧繡猶兼直指威。下榻定留徐孺子,臨江長憶謝玄暉。從容歸接鹓行舊,諫疏頻煩達紫微。
落落登壇意未降,生花長夢筆如杠。風霜驟喜來空谷,云霧猶驚隔大江。上界仙才元第一,中原詞客定無雙。三山尚計當年約,肯遲寒空白玉幢。郢曲徒勞望海天,吳絲真愧玉堂傳。頻年客夢青綾外,一代神交白苧前。大藥蚤聞飛姹女,靈圖曾否下真仙。西行莫謂秋期近,紫氣關門日夜懸。
石上痕如切,純鉤性最剛。陽山饑渴日,何不試夷光。
不須成佛不生天,納納乾坤任放顛。解識婦人醇酒趣,英雄退步便神仙。
盤路赴蠶叢,上峴豁平場。下臨渺無際,遠樹但蒼蒼。蝘蜒勢千里,暝見東南岡。西盡滄海闊,東去亂山長。一線紅泥坂,深谷散牛羊。谷底有耕田,井密如罫方。人家萬松里,嵐翠環四傍。長飆起天末,屋古斜照黃。登臨極平楚,云物入微茫。直北多關山,巉絕枕重洋。此去路途廣,車馬似風檣。暮霞半空落,斷崖丹赭張。北客駐遐眺,險盡喜康莊!
花影忽移知月上,樹梢微動覺風吹。不看北斗天邊近,只道家園夜坐時。
曉浦煙籠樹,春江水拍空。煩君添小艇,畫我作漁翁。
熙熙暖日映花嬌,習習和風捲嫩蕉。時雨過空西望遠,透灘灘水綠平橋。濃陰好愛西橋過,影午交枝幾樹榕。鐘秀地形山疊疊,鬨聲灘勢水重重。分洲小水秋蘋白,接渚平田晚稻香。云薄掛枝疏葉落,村前對坐午天涼。鴉歸晚樹半黃昏,景寂孤吟坐掩門。斜日短天寒極目,冷云含雨暗村村。
唐帝惟珍陽羨茶,未嘗百草不開花。太平奉御窮佳異,建焙先春進露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