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銖求詩賦古風二章示之 其一
森森山上松,濯濯堂前柳。
顏色雖不殊,霜余別妍丑。
君看射利子,榮悴俯仰中。
寧知堂前柳,不如山上松。
森森山上松,濯濯堂前柳。
顏色雖不殊,霜余別妍丑。
君看射利子,榮悴俯仰中。
寧知堂前柳,不如山上松。
山上的松樹長得茂密繁盛,堂前的柳樹長得枝葉稀疏。它們外表看起來沒太大差別,但經霜之后就能看出美丑。你看那些追逐利益的人,榮耀和衰敗在瞬間就會轉變。哪里知道堂前的柳樹,遠不如山上的松樹。
森森:形容樹木茂盛繁密。
濯濯:光禿、無枝葉的樣子。
殊:不同。
妍丑:美丑。
射利子:追逐利益的人。
榮悴:榮枯、興衰。俯仰:形容時間短暫。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一些追名逐利的風氣,詩人通過此詩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和對世人的勸誡。
這首詩主旨是勸人摒棄追名逐利之心,堅守高潔品格。其特點是用形象的事物作比,道理深刻卻通俗易懂,在勸誡詩中具有一定價值。
乘興登臨弗杖藤,絕巔未已覺身輕。
新開竹徑從風入,小坐松岡待月生。
江上數峰攢壁立,林間一閣礙云行。
憑欄朗誦昌黎句,水碧雙增遠目明。
小閣臨江迥,疎簾帶霧鉤。
云鴻遙影滅,灘月碎光流。
詩思偏宜夜,衰髯不耐秋。
漁燈三兩點,隠隠荻花洲。
竹癖難憑俗眼看,琴書靜對翠光寒。
秋聲鳴屋風初度,夜影翻床月半殘。
天乞幽人供嗜好,日呼稚子報平安。
窗前幸有閑田地,分我云梢四五竿。
族孫買葉中山歸,惻然聞之矜爾疲。
長腰豚蹄亟送似,未暇問到而蠶饑。
此時此念難藏假,廐焚退朝遑恤馬。
馬非不愛愛我人,用違其才終土苴。
試問母今蠶幾筐,間關未必能補瘡。
我亦有蠶非條桑,他日天機云錦裳。
亂山堆翠如削玉,中有幽人結茅屋。
柴扉寂寂掩蒼苔,書院蕭蕭倚修竹。
閑云滿塹白日長,吚唔朝暮聲瑯瑯。
蕓窗紙破漏月影,石硯水滿涵天光。
風塵頻動遍丘壑,此處怡然有真樂。
門靜應無俗客過,茅深不怕秋風惡。
高人有才濟當路,會見征賢日三顧。
愧我飄蓬石洞人,茅屋青山在何處。
歸自瀟湘方半月,挑燈酌酒又分襟。
掛帆秋晚江湖客,握手歲寒松柏心。
湓浦水流清一派,香爐峰濕翠千尋。
西風遠想登臨處,日日攜琴日日吟。
尋仙得招提,借我此歇腳。
瓜棗未暇求,杯水得甘酌。
境空風泉高,夜永云臥薄。
明當約麻姑,石橋騎白鶴。
六月暑如炊,追涼此地宜。
棹舟荷柄飐,坐石竹陰移。
籌貫壺雙耳,鼎烹茶一旗。
小童供筆硯,醉客競賡詩。
道人云外住,小徑入庵幽。
干老梅逾瘦,林疎竹自修。
揀茶相伴煮,補線且停抽。
此事如何說,下山歸去休。
草草三間兩眼明,數峰如畫一江橫。
風烏破浪帆檣急,野鶻過林鳥雀驚。
蟻取浮??尤有味,魚方出網正宜羹。
流鶑憐我無歌者,簧舌頻翻柳上聲。
愛靜移家住水南,門排古木枕寒潭。
鶴翎漸長呼童翦,麈尾頻揮對客談。
旋切銀絲鲙鮮鯽,新嘗金顆擘香柑。
惜余戒飲難陪伴,舉白掀髯子獨酣。
寂寞盧司戶,誅茅楚水東。
幾年與君別,一字不余通。
釣水空烹鯉,行汀屢扣鴻。
夢魂還可托,握手片時同。
竟日梅花側,枝枝入肺肝。
濕疑霜旋剪,清比玉堪餐。
臨水嚴光釣,吟風東野寒。
年來難取友,珍重莫吹殘。
心宇今無一點塵,面毛徑寸垢生鱗。
齋時野雀臨薌幾,定里山蜂立葛巾。
欲喚羲黃談太古,自疑嵇阮即前身。
兒童共指深衣笑,問是秦人是晉人。
入得秋來爽,何煩宋玉悲。
推窗對修竹,開卷課諸兒。
世事放輕著,人生無足時。
年多自當老,不用染吟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