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隆中村
當日隆中事,它時渭上悲。
出頭知幾度,彈指不多時。
有客吟梁甫,何人表出師。
姓龐名蘊者,應笑臥龍兒。
當日隆中事,它時渭上悲。
出頭知幾度,彈指不多時。
有客吟梁甫,何人表出師。
姓龐名蘊者,應笑臥龍兒。
當年隆中發生的事,日后成了渭上的悲嘆。諸葛亮出山不知經歷了多少波折,時光飛逝不過彈指之間。有客人吟唱著《梁甫吟》,可如今有誰能像諸葛亮一樣上表《出師表》呢?像龐蘊那樣看透世事的人,應該會嘲笑諸葛亮這位臥龍先生吧。
隆中:諸葛亮隱居之地。
渭上悲:指諸葛亮多次北伐,最終病逝于渭水之濱,未能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令人悲嘆。
梁甫:即《梁甫吟》,相傳為諸葛亮所作,格調沉郁悲愴。
出師:指諸葛亮的《出師表》,表達了他興復漢室的決心。
龐蘊:唐代禪僧,看透世事,散盡家財。
臥龍兒:指諸葛亮,他被稱為“臥龍”。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難以確切知曉,但推測詩人可能在游覽隆中村時,聯想到諸葛亮的生平事跡。當時社會或許處于動蕩或變革時期,詩人借對諸葛亮的感慨,抒發自己對歷史、人生的感悟。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諸葛亮的一生,突出其壯志未酬的遺憾。它以獨特視角審視歷史人物,語言精煉,情感深沉,在同類詠史詩中具有一定特色,展現了詩人對歷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丁丁樵斧路侵云,隱約漁歌隔浦聞。天目東西看不見,白萍紅葉望桐君。
懷憂種種山行日,輿病匆匆梅發時。馬援功成猶速謗,馮唐身老欲何為。鐵山回首惟流淚,龍塞關心知復誰。圣世應多頗牧侶,孤臣終系蓼莪思。
廬陵米價若為酬,入市知行趣自由。借問年來何所直,大宋山河四百州。
隆冬反覺晝偏長,鼻下多贏涕幾行。藥液愁瞪徐點滴,布衾苦戀異尋常。天懸紅日如平日,人識良方是孔方。憎殺朔風欺老骨,終須讓我得安康。
頹齡欲餐菊,黃白何所分。黃者色彌勝,白者氣踰芬。涼風起天末,百卉徒紛紜。嘉此延年物,坐收西堂曛。主翁鐵石姿,熣燦兼有文。大椿等八千,野鶴亢浮云。延齡豈待此,誰辦驪黃云。吟弄興不淺,月色倚微醺。
初陽隱隱動微和,卜歲占云竟若何。天近九重香霧暖,日回萬井瑞煙多。北來旅寓隨萍梗,南望鄉山隔薜蘿。共沐圣朝恩渥重,且須對酒一高歌。
壇樹郁蒼蒼,壇前月似霜。隨風聞颯沓,坐石弄輝光。明鏡觀心凈,青蓮聽漏長。欲知煩暑盡,茲地本清涼。
衰懷對客便超然,病骨枝梧勝去年。未作槌腰摩腹想,尚堪淥蟻翠蛾前。
燈窗翻閱久,丹墨校讎多。總喜珠還浦,誰疑豕渡河。
浙水浩天涯,吳門意已乖。三年方數字,半世渺孤懷。萍梗猶能合,風塵未見偕。富春霜雪里,卻憶鳳喈喈。
亂石灘頭發棹歌,斷猿啼月夜如何。白頭司馬青衫濕,應比江州淚更多。
不解追時好,尤非治郡才。故山猿鶴怨,應怪未歸來。
愛人病榻隔河漢。日夜愁思千萬。急渡重洋海岸。來侍郎餐飯。無端喜見飛來燕。鎮日床前相伴。不盡閑談清玩。悶唱聲聲慢。
藜杖欲何適,清溪扶興長。煦公茅屋底,時有松醪香。青菜久成甲,紅蓮初離房。謂予餐禪悅,此味詎能忘。
帽上著籠冠,褲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