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盧康伯別家塾后示惠二詩 其二
如君摸索不難知,匡鼎來時解說詩。
莫作瓜分甜后蒂,已拚樗散鬢成絲。
聞閑歲月壺中永,取靜光陰隙外馳。
莫道廣文心似鐵,知心猶有賦梅詩。
如君摸索不難知,匡鼎來時解說詩。
莫作瓜分甜后蒂,已拚樗散鬢成絲。
聞閑歲月壺中永,取靜光陰隙外馳。
莫道廣文心似鐵,知心猶有賦梅詩。
像您這樣的人,其為人行事不難了解,就如匡衡來講解《詩經》一樣。不要像瓜分甜瓜后剩下的瓜蒂,已甘愿如無用之材般兩鬢斑白。聽聞閑暇的歲月在壺中般悠長,求取寧靜的光陰如白駒過隙般飛逝。不要說廣文先生的心像鐵一樣冷硬,他還有知心的賦梅詩。
摸索:探尋、了解。
匡鼎:指西漢經學家匡衡,他善于解說《詩經》。
瓜分甜后蒂:比喻不好的結局。
樗散:樗樹無用,比喻人不成材、閑散。
壺中: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壺中世界,這里指閑暇時光。
隙外馳:出自“白駒過隙”,形容時間過得快。
廣文:指鄭虔,曾任廣文館博士,這里可能代指詩人自己或友人。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題看是和友人盧康伯的詩。可能當時詩人處于人生某個階段,經歷了一些世事,心境較為平和,與友人交流中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圍繞對友人的評價、對時光的感悟和對情誼的珍視。其特點是用典巧妙,情感表達細膩。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顯著地位,但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唱和交流。
宿雨乘輕屐,春寒著弊袍。
開畦分白水,間柳發紅桃。
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
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
巖壑轉微徑,云林隱法堂。
羽人飛奏樂,天女跪焚香。
竹外峰偏曙,藤陰水更涼。
欲知禪坐久,行路長春芳。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龍鐘一老翁,徐步謁禪宮。
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竹徑從初地,蓮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盡,林上九江平。
軟草承趺坐,長松響梵聲。
空居法云外,觀世得無生。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頭。
催客聞山響,歸房逐水流。
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
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
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
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
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松菊荒三徑,圖書共五車。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貧家。
鵲乳先春草,鶯啼過落花。
自憐黃發暮,一倍惜年華。
促織鳴已急,輕衣行向重。
寒燈坐高館,秋雨聞疏鐘。
白法調狂象,玄言問老龍。
何人顧蓬徑,空愧求羊蹤。
門前洛陽客,下馬拂征衣。
不枉故人駕,平生多掩扉。
行人返深巷,積雪帶余暉。
早歲同袍者,高車何處歸。
畫樓吹笛妓,金碗酒家胡。
錦石稱貞女,青松學大夫。
脫貂貰桂醑,射雁與山廚。
聞道高陽會,愚公谷正愚。
秋空自明迥,況復遠人間。
暢以沙際鶴,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將夕,清月皓方閑。
此夜任孤棹,夷猶殊未還。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