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建安公梅山堂
梅公山色近庭除,勝日供公幾杖余。
千古謾傳棲跡地,當年誰憶愛君書。
丹心炯炯元無間,白發星星不用鉏。
待得斯民俱奠枕,歸來端亦愛吾廬。
梅公山色近庭除,勝日供公幾杖余。
千古謾傳棲跡地,當年誰憶愛君書。
丹心炯炯元無間,白發星星不用鉏。
待得斯民俱奠枕,歸來端亦愛吾廬。
梅山的山色就在梅公庭院近旁,在美好的日子里陪伴著梅公休閑。千古以來空自傳說著隱居之地,當年又有誰記得梅公忠君的諫書。赤誠之心光明磊落始終不變,白發稀疏不必去鋤。等到百姓都能安穩入睡,梅公歸來也會喜愛自己的家。
庭除:庭院。
勝日:美好的日子。
幾杖:坐幾和手杖,供老人平時靠身和走路時扶持用,這里指休閑。
謾傳:空傳。
棲跡地:隱居之地。
愛君書:指忠君的諫書。
炯炯:光明磊落的樣子。
元:同“原”,本來。
鉏:同“鋤”。
奠枕:安枕,指百姓生活安定。
端:確實,真的。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建安公可能是一位有一定地位和影響力的官員,詩人創作此詩或許是有感于建安公的忠誠和為百姓謀福祉的事跡,在其可能退隱或處于某種閑適狀態時,表達對他的贊美和對其理想的期待。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建安公的忠誠和愛國情懷,以及對百姓安定生活的期盼。其特點是情感真摯,借景抒情與對比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表現力。在文學上雖不一定有廣泛影響力,但展現了詩人對高尚品格的推崇。
遠游思里巷,久困念耕桑。
家釀傾醇碧,園蔬摘矮黃。
利名因醉遠,日月為閑長。
今歲雖中熟,吾徒亦小康。
十日春雨霪,百疾投間作。
呻吟雖甚苦,飲啗尚自若。
筋骸則已疲,正氣亦消鑠。
行年垂八十,所恃豈在藥。
魔軍累百萬,指顧可盡縛。
君看仁義師,何至用韜略。
川云忽破散,平地見日腳。
無人畫此翁,縹渺立孤鶴。
小聚近江干,中春尚爾寒。
釣船隨鷺宿,煙月伴鐘殘。
冉冉歲時速,茫茫天地寬。
推篷一搔首,無處著悲歡。
湯沐身輕念出游,近春原野霽煙浮。
樓陰雪在玉三寸,云罅月生銀一鉤。
窮巷客稀常足睡,暮年詩退不禁愁。
鄉鄰無事冬耕罷,獨倚籬門數過牛。
久客方知行路難,關山無際水漫漫。
風吹欲倒孤城遠,雪落如簁野寺寒。
暮挈衣囊投土室,晨沽村酒掛驢鞍。
文章一字無人識,胸次徒勞萬卷蟠。
久已掛吾冠,江邊歲又殘。
心惟無愧怍,身取不饑寒。
小酌三杯足,安居一席寬。
東岡有泉脈,攜杖試尋看。
自問湖邊舍,衰殘俯仰中。
謀身悲日拙,造物假年豐。
稅足催科靜,禾登債負空。
社醅邀里巷,膰肉飫兒童。
衣及霜晨贖,爐先雪夜紅。
陂塘趨版筑,垣屋訖宮功。
盜息時雍象,人淳太古風。
退夫無一事,鼓缶伴鄰翁。
籃輿過鄰曲,綠野喜新晴。
暖日生花氣,豐年入碓聲。
筑陂鄉竭作,買犢戶深耕。
歸舍還尋睡,殘書傍枕橫。
小硯寒生凍,孤燈翳復明。
衰翁守微火,稚子隔重城。
日落林無影,舟行水有聲。
詩家忌草草,得句未須成。
湖水日益長,柳色日益深。
好鳥西山來,飛鳴過前林。
年華挽不留,陳跡曠難尋。
花開少共賞,酒熟惟孤斟。
王謝今編氓,曲水空山陰。
一樽欲吊古,已矣子何心。
小室舍東偏,滿窗朝日妍。
研池生細浪,香岫起微煙。
欲極圖書樂,少須冰雪天。
猶勝禪榻上,僅僅占三椽。
乃翁誦書舍東偏,吾兒相和山之巔。
翁老且衰常早眠,兒聲夜半方泠然。
楚公著書數百編,少師手校世世傳。
我生七十有八年,見汝任此寧非天。
澤國春多雨,龜堂病少悰。
雖名舊朝士,其實老耕農。
一點葦間火,數聲煙外鐘。
詩材故不乏,處處起衰慵。
今年病微減,耕稼樂江村。
燈火耿破屋,歌呼圍老盆。
常時但葵莧,盛饌有雞豚。
客散茅簷寂,蹣跚自閉門。
圣代多名德,君家不乏公。
還看短袍綠,來蹋軟塵紅。
小忍便無事,力行方有功。
官閑能念我,時寄尺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