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元晦十六日下山之韻
歸袂隨云起,籃輿趁雪明。
山僧苦留客,世故卻關情。
小倚枯藤杖,聊聽絕澗聲。
如何山下客,一笑已來迎。
歸袂隨云起,籃輿趁雪明。
山僧苦留客,世故卻關情。
小倚枯藤杖,聊聽絕澗聲。
如何山下客,一笑已來迎。
衣袖隨著云朵飄動而擺動,乘坐在竹轎中趁著雪光前行。山中僧人苦苦挽留客人,世間的事務卻牽動著情思。稍稍倚靠在枯藤拐杖上,姑且聆聽著深澗的流水聲。為何山下的人,帶著笑容前來迎接。
歸袂:歸途中的衣袖。
籃輿:竹轎。
世故:世間的事務。
關情:牽動情思。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元晦即朱熹,這首詩是詩人和朱熹十六日下山之韻而作。當時詩人可能與朱熹一同在山中游玩,下山時有感而發創作此詩。山中的寧靜與山下的世俗形成對比,反映出詩人復雜的心境。
這首詩主旨在于描繪下山的過程和心境,突出了山中寧靜與世俗生活的差異。其特點是意境清幽,情感細膩。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并非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作品,但展現了當時文人之間唱和的文學活動以及對生活的感悟。
洪波艤楫泛中流,鳧淑鷗汀攬勝游。 數點漁舟歌欸乃,詩情恍在白蘋洲。
綠玉枝頭一粟黃,碧紗帳里夢魂香。曉風和月步新涼。 吟倚畫欄懷李賀,笑持玉斧恨吳剛。素娥不嫁為誰妝?
顧曲多情,尋芳未老。一庭風月知音少。夢隨蝶去恨墻高,醉聽鶯語嫌籠小。 紅燭呼盧,黃金買笑。彈絲踮屣長安道。彩箋拈起錦囊花,綠窗留得羅裙草。
儒雅皆傳德教行,幾崇浮俗贊文明。龍門昔上波濤遠, 禁署同登渥澤榮。虛散謬當陪杞梓,后先寧異感生成。 時方側席征賢急,況說歌謠近帝京。
寒夢。寒夢。夢被詩魔調弄。醒來吟落燈花,燈暗紙窗月斜。月斜。月斜。巷口柝聲敲歇。
江南孟秋天,稻花白如氈。素腕慚新藕,殘妝妒晚蓮。
憶長安,六月時,風臺水榭逶迤。朱果雕籠香透, 分明紫禁寒隨。塵驚九衢客散,赭珂滴瀝青驪。
春有百花夏有熱,秋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江東大道日華春,垂楊掛柳掃清塵。 淇水昨送淚沾巾,紅妝宿昔已應新。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未躍天衢臥寂寥,碧潭流溢海山腰。 埋藏頭角雖多日,鼓動風雷在一朝。 既若有心成變化,豈能無意澤枯焦。 神蹤許為蒼生起,愿擊香車上九霄。
金輿曉駐武英傍,孔雀屏開御褥香。 今代瀛洲最多士,賜題吟得進君王。
雖扼咽喉□□間,猶□□脈得良醫。 □□□平成報按,重讀磨崖□字碑。
人中儀表黃東阿,華詞藻辯如懸河。 秋波千頃撓不濁,但覺四坐春風和。 早年通籍絲綸閣,詔選儒臣拯民瘼。 百里柯亭棲鳳鸞,一麾古鄆翔雕鶚。 交陳百務情非愆,偶蹶霜蹄眾所憐。 歸來倅領文翁鐸,回首傷心叔夜弦。 朝夜開卷披光彩,一似驪珠照滄海。 弟子誰為宋玉招,故人獨有山公在。 愁來翹首悵東津,海水潺潺海上昏。 惟有白云山萬疊,百年從此憶清塵。
臺與夕陽平,同來為晚晴。 隔江山欲動,半壑樹無聲。 艇子遙歸浦,庵僧近掩荊。 煙嵐處處合,殘興尚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