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圣民學士知登州
慕君才行美,風義亦倜儻。在遠恨未逢,既近不屢往。非以近為輕,恃易遂成曩。
倏為東牟守,別我駐征鞅。又作千里遙,依然復懷想。
昔聞之罘山,秦碑元有兩。一存東頂中,一在西頂上。篆實丞相斯,缺剝不可倣。愿言試歷覽,聞見欲以廣。
海晴望石橋,神仙事惝怳。始皇安得長,陰怪役罔象。橋斷水無涯,焉知有方丈。
邇者地出金,發掘懷沃壤。良民皆逐末,茲事誰用長。
凡為二千石,唯在勸耕紡。幸君經術高,教化人所仰。
慕君才行美,風義亦倜儻。在遠恨未逢,既近不屢往。非以近為輕,恃易遂成曩。
倏為東牟守,別我駐征鞅。又作千里遙,依然復懷想。
昔聞之罘山,秦碑元有兩。一存東頂中,一在西頂上。篆實丞相斯,缺剝不可倣。愿言試歷覽,聞見欲以廣。
海晴望石橋,神仙事惝怳。始皇安得長,陰怪役罔象。橋斷水無涯,焉知有方丈。
邇者地出金,發掘懷沃壤。良民皆逐末,茲事誰用長。
凡為二千石,唯在勸耕紡。幸君經術高,教化人所仰。
仰慕您的才德品行美好,風度情義也灑脫不拘。以前因距離遠遺憾沒能相逢,如今近了卻沒常去拜訪。并非因為距離近就輕視,只是仗著便利而拖延成了過往。您忽然要去做東牟太守,離別時停下遠行的車馬。又要相隔千里之遙,依舊不免心懷想念。從前聽聞之罘山,秦朝石碑原本有兩塊。一塊存于東山頂中,一塊在西山頂上。篆書確實是丞相李斯所寫,殘缺剝落難以模仿。希望您能去游覽一番,增長見聞開闊視野。海晴時遠望石橋,神仙之事虛無縹緲。秦始皇怎能長生,陰怪驅使著水怪。橋斷了水無邊無際,哪知道有沒有方丈仙山。近來此地挖出金子,人們在肥沃土地上挖掘。良民都去追逐末利,這事誰來妥善處理。凡是做郡守的,關鍵在于鼓勵農耕紡織。幸得您經學造詣高,教化百姓受人敬仰。
才行:才能和品行。
風義:風度和情義。倜儻:灑脫不拘。
曩:以往。
東牟:登州的別稱。征鞅:遠行的車馬。
之罘山:在今山東煙臺。
元:原本。
篆:篆書。丞相斯:指李斯,秦朝丞相,善書法。
惝怳:模糊不清。
陰怪:指神秘怪異之物。罔象:古代傳說中的水怪。
方丈:傳說中的仙山。
邇者:近來。
逐末:指從事工商業等非農業生產。
二千石:漢代郡守俸祿為二千石,后世因稱郡守為二千石。
經術:經學。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當時張圣民要去登州任職,作者與之交好,在送別之際寫下此詩。當時社會可能存在百姓追逐商業利益而忽視農耕的現象,作者對此有所關注。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同時表達對社會問題的思考。特點是將歷史與現實結合,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不算特別突出,但展現了作者對社會民生的關懷和對友人的期許。
地肺重陽子,昆侖太古仙。二人結約未生前。托居凡世,飛下大羅天。共闡玄元教,行藏度有緣。奈何不悟似流泉。別后相逢,再約一千年。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詩翁那得有此,天地一扁舟。二十四番風信,二十四橋風景,正好及春游。掛席欲東下,煙雨暗層樓。 紫綺冠,綠玉杖,黑貂裘。滄波萬里,浩蕩蹤跡寄浮鷗。想殺南臺御史,笑殺南州孺子,何事此淹留。遠思渺無極,日夜大江流。
密炬瑤霞光顫酒。翠柏紅椒,細翦青絲韭。且勸金樽千萬壽。年時芳夢休回首。 小雨輕寒風滿袖,下卻簾兒,莫遣梅花瘦。萬點鵝黃春色透。玉簫吹上江南柳。
萬里風煙異,一鳥忽相驚。 那能對遠客,還作故鄉聲。
君與白云鄰,生涯久忍貧。 姓名高雅道,寰海許何人。 岳氣秋來早,亭寒果落新。 幾回吟石畔,孤鶴自相親。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簾宛轉為誰垂,金衣飛上櫻桃樹。 故國茫茫,扁舟何許,夕陽一片江流去。碧云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
雨窗閑話,嘆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幾遍青山酬對好,依舊黛眉當閣。灑道輪香,潤花杯滿,不似前秋惡。繡簾才卷,一樓空翠回薄。 擬泛煙中片葉,但兩湖佳處,任風吹泊。山水清音聽未了,隱岸玉箏金索。頭上催詩,枕邊滴夢,謾惜瑤卮落。相看不厭,兩高天際孤削。
無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別。前度劉郎,重來江令,往事何堪說。逝水殘陽,龍歸劍杳,多少英雄淚血。千古恨、河山如許,豪華一瞬拋撇。 白玉樓前,黃金臺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楊,而今金盡,秾李還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飛絮,都付斷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慘黛,如共人凄切。
困花壓蕊絲絲雨,不堪只共愁人語。斗帳抱春寒,夢中何處山。 卷簾風意惡,淚與殘紅落。羨煞是楊花,輸它先到家。
西風幾弄冰肌徹,玲瓏晶枕愁雙設。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 魚書經歲絕,燭淚流殘月。夢也不分明,遠山云亂橫。
傷心誤到蕪城路,攜血淚,無揮處。半月模糊霜幾樹。紫簫低遠,翠翹明滅,隱隱羊車度。 鯨波碧浸橫江鎖,故壘蕭蕭蘆荻浦。煙水不知人事錯。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蓮花步。
春宵短。香閨寂寞愁無限。愁無限。一聲窗外,曉鶯新囀。 起來無語成嬌懶。柔腸易斷人難見。人難見。這些心緒,如何消遣。
歲和事簡正韶春,興慶池邊樂眾賓。 尋勝此時追曲水,賞芳良會屬平津。 映花語笑秋千女,隔岸絲簧祓禊人。 深愧薄才叨下幕,酒酣應許吐車茵。
不是無心繼祖燈,道慚未廁嶺南能。 三更月下離巖竇,眷眷無言戀碧層。
太史曾題仲舉輿,子虛賦就壓蓬盧。 終然不負凌云志,會向蓬萊頂上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