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堯夫寺丞改葬挽詞三首 其二
當時嗟遽歿,二子未能言。
頻歲折丹桂,買塋遷陸渾。
重銘太史筆,不替故人恩。
為善有終慶,此焉天意存。
當時嗟遽歿,二子未能言。
頻歲折丹桂,買塋遷陸渾。
重銘太史筆,不替故人恩。
為善有終慶,此焉天意存。
當時人們都感嘆他過早離世,那時他的兩個兒子還不能說話表達。多年后他的兩個兒子接連科舉中第,便購置墓地將他遷葬到陸渾。太史重新為他撰寫銘文,老友的情誼始終未變。行善之人終會有好的福慶,這其中可見天意的存在。
遽歿:突然去世。
折丹桂:比喻科舉及第。
塋:墓地。
陸渾:地名。
太史筆:指史官的文筆,這里指為逝者撰寫銘文。
不替:不廢棄,不改變。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應是在逝者去世多年后,其兩個兒子科舉中第并為他改葬時所作。當時社會重視科舉功名,人們也普遍相信善惡有報的觀念。詩人可能與逝者是故交,對其早逝感到惋惜,看到他的后人有出息,便寫下此詩表達感慨。
這首詩主旨在于通過敘述逝者的遭遇及后人的成就,宣揚善有善報的思想。其突出特點是敘事清晰,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觀念和人們的價值取向。
庭戶曉蕭騷,寒聲起疏葦。凄然驚客夢,秋色浩如水。南方苦炎熱,羈旅困泥滓。及茲風露涼,又復悲宋子。散策東籬下,佳菊有新蕊。美人渺何在,明月共千里。緇塵敝紫貂,錦字寄黃耳。欲賦秋風辭,煙云愁落紙。苦熱喜新涼,蕭蕭響黃葦。雨馀山吐輝,沙沒溪漲水。天高氣澄明,太清無穢滓。泠然欲御風,一訪赤城子。笑讀香霞篇,時餐金蛾蕊。逝將游蓬瀛,弱水三萬里。咄嗟無羽翰,相望徒勞耳。不如且賦詩,蛇蚓動盈紙。
叨祿京華總白顛,天恩有典賜歸田。煮茶亭上伴燒筍,更折長竿共釣鮮。
十載絲綸藉上卿,幾回霖雨慰蒼生。夔龍業就身先退,鴻鵠歌來翼已成。天為老臣全晚節,時逢明主竟遺榮。前星重朗邊烽息,此是先生后樂情。
?影雙懸夏木菲,燒燈酌酒話斜暉。風輕兩袖香隨馬,一路清塵傍舄飛。
憔悴。何郎地。密寄軟綃三尺淚。傳心語眼郎應記。翠袖猶芳仙桂。愿郎學做蝴蝶子。去去來來花里。
中原困干戈,衣冠淪異域。忠臣憤切骨,義士血空滴。平生憂國心,豈以死生易。年來返田廬,門巷無轍跡。老驥萬里心,垂耳臥空櫪。素交今幾人,十載勞夢役。宣城擁朱轓,潘子縛禪寂。屹然障頹波,我亦心匪石。
置酒瓜棚下,天然一小亭。穿來山月碎,映入客衣青。蟲響如仙樂,疏藤作翠欞。相看須盡醉,世亂為誰醒。
蘭堂上客至,綺席清弦撫。自作明君辭,還教綠珠舞。
嚴霜下原隰,秋草日以衰。游宕思鄉井,飛禽重徘徊。庭柯畏金丸,參天怒馮夷。寒猋忽朝夕,高木先折摧。豈無勁羽翮,不離故山枝。故山不可離,寒猋無已時。巢卵詎復惜,托足良多岐。南翔盼北岫,東集念西馳。飲河驚淺浪,野田農人欺。仰見云間雁,悔蚤不追隨。晚尚未易決,奮翅何憂遲。
磐陀石畔看云屋,一一軒窗面水開。不是避門妨俗客,愛閑能有幾人來。
半生蠟屐負清游,兩腳并州復故州。鐵笛叫云疑昨夜,江云隔面已三秋。
長陌歸來眼獨明,葛衫閒試稱春晴。扉懸白板心常逸,路遠紅塵步自輕。柳暗陶門無俗屨,桃妍秦洞有漁聲。兒孫只道溪園寂,猶把詩書獵世情。
有社何須種白蓮,澆花插柳但隨緣。從他佛骨原無表,那許殘花乞大顛。
檻外御河初夜冰,夷歌四面徹華京。圣靈雖本遺綿澤,平等無由惠眾生。削發飄風催雪意,承歡燭火引金莖。默然橐龠何言說,獨聽寒衢賣報聲。
用舍行藏道義明,飄然歸去世緣輕。鑒湖已遂知章愿,彭澤空留靖節名。夜月屋梁京國夢,春風薇蕨粵山情。蹇予垂白猶羈宦,無限鄉心逐去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