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嚴
行行山益高,所見益以奇。煮茶南臺寺,更上千級梯。
道傍古時松,閱世心已灰。不與歲月競,況受霜雪威。
路回聞鐘聲,寶剎隠翠微。排空寫金碧,刓石著栱枅。
門前兜率橋,劫火昔所遺。神龍厭庳陋,一炬然枯萁。
譚笑舊觀還,殿柱百尺圍。老禪七十余,高與此山齊。
大屋貯龍象,空巖走金犀。齋盂細細參,至味無鹽醯。
頗聞三生藏,中有萬寶赍。佛牙舍利涌,貝葉旁行稀。
剖蚌慈相尊,破匣血縷飛。稽首所愿觀,為洗往昔非。
卻尋上山路,擬看浴日池。急雨忽留人,吾其具少須之。
行行山益高,所見益以奇。煮茶南臺寺,更上千級梯。
道傍古時松,閱世心已灰。不與歲月競,況受霜雪威。
路回聞鐘聲,寶剎隠翠微。排空寫金碧,刓石著栱枅。
門前兜率橋,劫火昔所遺。神龍厭庳陋,一炬然枯萁。
譚笑舊觀還,殿柱百尺圍。老禪七十余,高與此山齊。
大屋貯龍象,空巖走金犀。齋盂細細參,至味無鹽醯。
頗聞三生藏,中有萬寶赍。佛牙舍利涌,貝葉旁行稀。
剖蚌慈相尊,破匣血縷飛。稽首所愿觀,為洗往昔非。
卻尋上山路,擬看浴日池。急雨忽留人,吾其具少須之。
一路前行山越來越高,所見到的景色愈發奇異。在南臺寺煮茶品茗后,又攀登千級階梯。路旁有古老的松樹,歷經世事心境已如死灰。它不與歲月爭長短,何況畏懼霜雪的威嚴。道路迂回處聽到鐘聲,寶剎隱藏在青山翠谷中。寺廟高聳,金碧輝煌,在巖石上雕刻著斗拱。門前的兜率橋,是昔日劫火留下的遺跡。神龍嫌棄寺廟低矮簡陋,一把火將其燒成灰燼。談笑間舊觀得以恢復,殿柱有百尺之粗。老和尚七十多歲,品德高尚如同此山。大屋中容納著眾多高僧,空巖里仿佛有金犀奔走。在齋缽前細細參悟,領悟到至味無需鹽醋調味。聽說三生藏中,藏有無數珍寶。佛牙舍利涌現,貝葉經文稀少。剖開蚌殼見到慈祥的佛像,打開匣子有血縷飛舞。我恭敬地禮拜,希望能得見,以洗去往昔的過錯。然后沿著上山的路,打算去看浴日池。突然急雨留人,我只能暫且等待。
南臺寺:位于衡山。
閱世:經歷世事。
寶剎:指福嚴寺。翠微: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山。
刓(wán)石:在石頭上雕刻。栱枅(gǒng jī):斗拱。
兜率橋:橋名。劫火: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
龍象:指高僧大德。
鹽醯(xī):鹽和醋。
三生藏:可能是寺廟中收藏珍貴物品的地方。赍(jī):財物。
貝葉:古代印度人用以寫經的樹葉,亦借指佛經。
具少須之:暫且等待一會兒。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在游覽衡山福嚴寺時創作此詩。當時佛教文化在衡山地區較為盛行,寺廟眾多,詩人在游覽過程中被自然景色和佛教氛圍所感染,從而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福嚴寺的景色和佛教文化,展現了寺廟的歷史變遷和宗教神秘。其特點是將自然景觀與宗教文化相結合,描寫細膩生動。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有限,但為研究當時的佛教文化和衡山地區的旅游文化提供了資料。
終年一登亭,舉目但楚愴。仙人竟何之,列樹拱相向。
檀口櫻桃破,云鬟墮馬偏。一春心事感華年。為道梨花庭院又秋千。紅豆相思寄,青山別恨牽。日長衣線竟慵添。生怕杜鵑聲里話江南。
三峽猿聲淚欲流,夔州竹枝解人愁。渠儂自有回天力,不學垂楊繞指柔。
寂寂古山鄉,溪聲入屋涼。樹顛雞破夢,嶺外日初光。檐雀啄包谷,耕牛過院墻。炊煙輕裊處,早飯已飄香。
招隱豈必深,幽絕在康莊。天開一層軒,群秀納青蒼。其陽類江瑤,云足鐘離房。右凹若旋螺,中棲太乙糧。游履迥失疲,歸悰澹將忘。零雨滃四垂,飛潤沾衣裳。山僧供茗罷,欲出仍彷徨。
高人尚幽獨,卜筑淡無營。道在貧何病,心閑夢亦清。山光當鏡落,草色入簾青。仰止巢由者,千秋垂令名。
艷質正嬋娟,韶光復可憐。能歌初按拍,學彈始調弦。柔意才含蕙,芳心半吐蓮。惟應三五夜,璧月此長圓。
詔錫彤弓出禁城,良家六郡總從行。將軍舊佩平蠻印,校尉新開橫海營。
平生勞仰止,今日登此堂。愿以圖象意,質之巾幾傍。先生寂無言,賤子涕泗滂。神聽儻不遺,惠我思無疆。
茅檐煙火數家村,且樂天年付子孫。臥看白云生遠岫,任教芳草長閒門。清陰石上寒侵枕,流水臺前月滿樽。忽喜故人書信到,高風謂我有誰倫。
錦吹牙旌捧傳軒,千官鵠立賀正元。十年供奉銅龍署,今旦傳開白虎樽。共羨使星人是法,毋輕秋省室曾溫。知君蒿目多吁畫,為借椒香奉至尊。
漠漠城頭澹遠天,登高仍集竹林賢。沙邊鷗鷺沖殘雨,樹里樓臺隱暮煙。白發愁來偏中圣,青山到處合逃禪。不妨乘興邀明月,秋水芙蓉正可憐。
日夕風定時,上下映毫發。那堪秋夜半,深處著明月。
風裊垂楊,雪銷蕙草,何如清潤潘郎。風月襟懷,揮毫倚馬成章。仙都觀里桃千樹,映曲塵、十里荷塘。未歸來,應戀花洲,醉玉吟香。東風晴晝濃如酒,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燕子重來,明朝傳夢西窗。朝寒幾暖金爐燼,料洞天、日月偏長。杏園詩,應待先題,嘶馬平康。
清河橋下水如苔,無數飛花近馬來。回首玉京才咫尺,祥云五色護蓬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