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北紀行十二章章八句 其一一
平生勞仰止,今日登此堂。
愿以圖象意,質之巾幾傍。
先生寂無言,賤子涕泗滂。
神聽儻不遺,惠我思無疆。
平生勞仰止,今日登此堂。
愿以圖象意,質之巾幾傍。
先生寂無言,賤子涕泗滂。
神聽儻不遺,惠我思無疆。
我這一生一直懷著敬仰之情,今日終于登上了這座堂。希望憑借畫像所傳達的心意,在巾和幾案旁向先生請教。先生安靜地沒有言語,我不禁涕淚橫流。倘若神靈能聽到我的心聲而不遺漏,希望能賜予我無盡的智慧。
仰止:出自《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示敬仰。
質:詢問、請教。
巾幾:巾和幾案,古代常用的生活用品,這里代指先生所在之處。
賤子:詩人自謙之詞。
涕泗滂:涕泗,眼淚和鼻涕;滂,水流盛大的樣子,形容流淚很多。
神聽:神靈的聽聞。
儻:同“倘”,倘若。
惠:賜予。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考。從詩推測,詩人可能一直對某位先生心懷敬仰,有機會到先生相關場所,面對先生畫像等物,觸景生情創作此詩,當時心境是虔誠、充滿敬意與求知渴望。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先生的敬仰與求教之心。其特點是情感真摯、語言質樸。雖在文學史上可能無廣泛影響,但體現當時文人對前輩的尊崇與對知識的追求。
碧峰橫倚白云端,隋氏真人化跡殘。 翠柏不凋龍骨瘦,石泉猶在鏡光寒。
有時云與高峰匹,不放松巒歷歷。望里依巖附壁,一樣黏天碧。 有時峰與晴云敵,不許露珠輕滴。別是嬌酣顏色,濃淡隨伊力。
記年時、人人何處,長亭曾共杯酒。酒闌歸去行人遠,折不盡長亭柳。漸白首。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青條似舊,問江北江南,離愁如我,還更有人否。 留不住,強把蔬盤瀹韭。行舟又報潮候。風急岸花飛盡也,一曲啼紅滿袖。春波皺。青草外、人間此恨年年有。留連握手。數人世相逢,百年歡笑,能得幾回又。
傷離別。江南雁斷音書絕。音書絕。兩行珠淚,寸腸千結。 傷心長記中秋節。今年還似前年月。前年月。那知今夜,月圓人缺。
愁入云遙,寒禁霜重,紅燭淚深人倦。情高轉抑,思往難回,凄咽不成清變。風際斷時,迢遞天涯,但聞更點。枉教人回首,少年絲竹,玉容歌管。 憑作出、百緒凄涼,凄涼惟有,花冷月閑庭院。珠簾繡幕,可有人聽?聽也可曾腸斷?除卻塞鴻,遮莫城烏,替人驚慣。料南枝明月,應減紅香一半。
落落梧桐樹,何年作鳳鳴。 試看千古翠,流盡一溪聲。
杳杳云間路,重重隔翠林。 數聲清夜后,來伴月邊吟。
泉下骨應朽,幽魂獨未消。 幾番清夜月,孤影度南橋。
為懷陶靖節,無復見其人。 誰種橋邊柳,猶含舊日春。
路接張涇近,塘連谷水長。 一聲清鶴唳,片月在滄浪。
云步凌波小鳳鉤。年年星漢踏清秋。只緣巧極稀相見,底用人間乞巧樓。 天外事,兩悠悠。不應也作可憐愁。開簾放入窺窗月,且盡新涼睡美休。
常將公道選諸生,不是鴛鴻不得名。天上宴回聯步武, 禁中麻出滿寰瀛。簪裾盡過前賢貴,門館仍叨舊學榮。 看著鳳池相繼入,都堂那肯滯關營。
越王宮里如花人,越水谿頭采白蘋.白蘋未盡人先盡,誰見江南春復春。
偶來結束成登眺,獨立蒼茫散暮愁。 地入秦淮千嶂出,天分南北一江流。 潮隨返照沖長島,鳥入深云是故丘。 自信久無蕉鹿夢,浮名應愧釣魚舟。
南關何處日孤征,歸夢先春幾百程。 今日送春猶是客,孤城寒雨不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