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冬法祥寺吳大理張總督溫中丞謝黃門劉兵憲荀員外昌都督呂池州方東昌諸詞丈餞別有賦
香山遙望白云屯,九老行藏未定論。為客自知生事懶,感時誰更壯心存。河橋寒色分千里,野寺斜陽共一樽。黃鳥鳴春向何處,美人相憶采芳蓀。
香山遙望白云屯,九老行藏未定論。為客自知生事懶,感時誰更壯心存。河橋寒色分千里,野寺斜陽共一樽。黃鳥鳴春向何處,美人相憶采芳蓀。
一念周沙界,
日用萬般通。
湛然常寂滅,
常展自家風。
(《五燈會元》卷十。)
彌勒真彌勒,分(《布袋和尚傳》作“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布袋和尚傳》作“世”、《雞肋編》卷中作“識世”)人,時人終(《雞肋編》作“總”、《五燈會元》作“自”、《布袋和尚傳》作“俱”)不識。
盡道古鏡不曾見,借你時人看一徧。目前不覩一纖豪,湛湛冷光凝一片。
凝一片,無背面,嫫母臨妝不稱情,潘生回首頻嘉嘆。
何欣欣,何戚戚,好丑由來那個是(《大正藏》本作“從來那是的”)?
只遮是,轉沈醉,演若晨窺怖走時,子細思量還有以。
我問顛狂不暫回,淚流向予聲哀哀。哽咽未能申吐得,你頭與影悠悠哉!
悠悠哉,爾許多時那里來?迷云開,行行攜手上高臺。
裊裊和煙映玉樓,
半垂橋上半垂流。
今年漸見枝條密,
惱亂春風卒未休。
(見蜀何光遠《鑒誡錄》卷七《亡國音》。)
(按:《全唐詩》卷六六三收隱《柳》詩,系據《甲乙集》卷九所錄,與最早記載本詩的《鑒誡錄》相較,有十三字不同。今重錄。)。
入門通后土,正眼密呈珠。
當機如電拂,方免病拪蘆。
(《祖堂集》卷十,原署明照和尚,“照”應作“招”。)
海角復天涯,形分道不賒。
燈清讀圜覺,香煖頂袈裟。
戒比珠無類(疑當作“颣”),心猶鏡斷瑕。
平生賴慈眼,南望一咨嗟。
生涼好喚雞蘇佛,回味宜稱橄欖仙。(同前。)
(按:《清異錄》一書,題陶谷撰,今人指出書中部分內容為陶谷身后事,因疑非其所撰。今檢全書,可斷定出自宋初人之手,頗疑陶谷本有此稿,后人整理時又夾雜入其他內容。自游士藻以下九人事跡無考,其生活時代,大致可確定在五代至宋初之十數年間,故統附于此。)
幽棲帶郭半山峰,密意虛懷莫可同。
事到定中消息靜,景于吟處煉磨空。
玲瓏色淡松根月,敲磕聲清竹罅風。
獨坐獨行誰會我,群星朝北水朝東。
千途盡向空源出,萬景終歸一路通。
忽爾有心成大患,坦然無事卻全功。
春開小岫調新綠,水漾漂霞蘸晚紅。
莫道境緣能幻惑,達來何處不消融。
毛羽錦生光,江南是你鄉。
四山聲欲合,遷客路猶長。
相應隈叢竹,低飛近夕陽。
就中汨羅岸,非細斷人膓。(同前。)
三時次第演金言,三世如來亦共宣。
初說有空人皆執,后非空有眾皆緣(《偈頌》作“捐”)。
龍宮滿藏(《偈頌》作“字”)醫方義,鶴樹終談理未玄。
真凈界中才一念,閻浮早已八千年。
祖意如空不是空,靈機爭墮有無功。
三賢固(《偈頌》作“尚”)未明斯旨,十圣那能達此宗。
透網金鱗猶滯水,回途石馬出沙(《偈頌》作“紗”)籠。
殷勤為說西來意,莫問西來及與東。
華嚴六相義,同中還有異。
異若異于同,全非諸佛意。
諸佛意總別,何曾有同異。
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中不留意。
不留意,絕名字,萬象明明無理事。
上國登科建業游,鼎分蹤跡便淹留。
江干旅夢三千里,海內詩名四十秋。
華表柱邊人不識,爛柯山下水空流。
自從叔寶朝天后,贏得安閑養白頭。
(周本淳校點本《詩話總龜》卷二八引《雅言系述》。)
(按:此詩當作于南唐授士之次年,援舊例仍收入。)
閥閱淪亡梐枑移,年年舊燕亦雙歸。
茅簷葦萡無冠蓋,不見烏衣見白衣。
(《景定建康志》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