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讀秀野劉丈閑居十五詠謹次高韻率易拜呈伏乞痛加繩削是所愿望 積芳圃
樂事從茲不易涯,朱門還似野人家。
行看靚艷須攜酒,坐對清陰只煮茶。
曉起蒼涼承墜露,晚來光景亂蒸霞。
平生結習今余幾,試數毗那襋上花。
樂事從茲不易涯,朱門還似野人家。
行看靚艷須攜酒,坐對清陰只煮茶。
曉起蒼涼承墜露,晚來光景亂蒸霞。
平生結習今余幾,試數毗那襋上花。
從此快樂之事無窮無盡,富貴人家也像山野人家般質樸。漫步欣賞艷麗花朵要帶著美酒,靜坐著面對清涼樹蔭只煮茶。清晨起身在蒼涼中承接墜落的露珠,傍晚時分景色如亂蒸的云霞般絢爛。一生的習慣愛好如今還剩多少,試著數數毗那耶衣上的花。
易涯:有邊際,易,改變,此處引申為有盡頭。
朱門:指富貴人家。
靚艷:艷麗的花朵。
清陰:清涼的樹蔭。
承墜露:承接墜落的露珠。
光景:景色。
結習:指積久難除的習慣愛好。
毗那襋:毗那耶,佛教戒律,襋指僧衣,毗那襋泛指與佛教相關事物。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題可知是作者讀劉丈閑居十五詠后和韻之作。當時可能社會相對穩定,作者受劉丈閑居生活的感染,結合自身心境創作此詩,表達對閑適生活的向往與感悟。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閑適生活場景,突出遠離塵世的寧靜。特點是景色描寫細膩,情感表達自然。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創作風格。
雨余深巷靜,獨酌送殘春。
車馬雖嫌僻,鶯花不棄貧。
蟲絲粘戶網,鼠跡印床塵。
借問山陽會,如今有幾人。
入谷多春興,乘舟棹碧潯。
山云昨夜雨,溪水曉來深。
懶尋芳草徑,來接侍臣筵。
山色知殘雨,墻陰覺暮天。
鶯啼漢宮柳,花隔杜陵煙。
地與東城接,春光醉目前。
色比瓊漿猶嫩,
香同甘露仍春。
十千提攜一斗,
遠送瀟湘故人。
昨日三峰尉,今朝萬里人。
平生任孤直,豈是不防身。
海霧多為瘴,山雷乍作鄰。
遙憐北戶月,與子獨相親。
楚客秋多興,江林月漸生。
細枝涼葉動,極浦早鴻聲。
勝賞睽前夕,新詩報遠情。
曲高慚和者,惆悵閉寒城。
季月還鄉獨未能,
林行溪宿厭層冰。
尺素欲傳三署客,
借問從來香積寺,
何時攜手更同登。
或掉輕舟或杖藜,尋常適意釣前溪。
草堂竹徑在何處,落日孤煙寒渚西。
高僧本姓竺,開士舊名林。
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尋。
新年芳草遍,度日白云深。
欲問微官去,懸知訝此心。
秋興因危堞,歸心過遠山。
風霜征雁早,江海旅人還。
驛樹寒仍密,漁舟晚更閑。
仲宣何所賦,只欲滯柴關。
直道多不偶,美才應息機。
灞陵春欲暮,云海獨言歸。
為客成白首,入門嗟布衣。
莼羹若可憶,慚出掩柴扉。
草露經前代,津梁及后人。
此方今示滅,何國更分身。
月色空知夜,松陰不記春。
猶憐下生日,應在一微塵。
窅窅云旗去不還,
陰陰祠宇閉空山。
我來始悟丹青妙,
稽首如逢冰雪顏。
蛾眉對湘水,遙哭蒼梧山。萬乘既已歿,孤舟誰忍還。
至今楚竹上,猶有淚痕斑。
南有涔陽路,渺渺多新愁。桂酒神降時,回風江上秋。
彩云忽無處,碧水空安流。
草深那可訪,地久阻相傳。
散漫三秋雨,疏蕪萬里煙。
都迷采蘭處,強記館娃年。
客有游吳者,臨風思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