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東藩駐皂蓋,北渚凌青荷。
海內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云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
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東藩駐皂蓋,北渚凌青荷。
海內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云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
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李北海你自山東來,車駕停在歷下亭旁。我們輕舟凌波,在北渚的青荷間蕩漾。海內數此亭歷史最古,濟南自古就多名士賢良。云山美景已引發我們的詩興,美人歌舞更令人逸興飛揚。修長的翠竹遮住了暑氣,交流的泉水徒然涌波作響。遇此佳境真讓人愜意,無奈夕陽西下,時光不長。無論貴賤都為外物所累,再陪您宴游怕是難有希望。
東藩:指青州,李邕當時任北海太守,北海屬青州,在京都以東,故稱東藩。皂蓋:黑色車蓋,代指官員所乘之車。
北渚:指歷下亭所在的水中小洲。凌:乘,這里指船在荷間穿行。
玉佩:本指玉飾,這里借指歌女。
交流:指歷水與濼水合流。
蘊真:蘊含著自然的本性。愜:滿足。
物役:為外物所役使。
此詩是杜甫于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在濟南與李邕宴飲時所作。當時李邕任北海太守,杜甫與他相會,在歷下亭設宴。此時杜甫正處于壯游時期,而李邕是當時文壇名士,二人相聚宴飲,留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宴游之景與情,“海內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成為千古名句。它展現了杜甫早期詩歌自然清新的風格,體現了他對生活的敏銳感知和對自然人文之美的贊美。
送我漢東路,東風吹散絲。
大瓢云夢酒,殘紙簡棲碑。
竹屋魚蠻子,江舟水馬兒。
前勛相韋虎,一旅障南司。
坊表猶元老,郊恩自復齋。
美材淹選部,拙宦忤銘臺。
尚意冰銜改,安知玉樹埋。
吾衰阻臨穴,挽友想馀哀。
洞庭西望楚天開,鎖鑰雙城亦壯哉。
水勢青山浮日去,雁聲大別過江來。
不聞高閣吹長笛,那有新詩寄落梅。
為訪故人勤遠涉,臨流遙念濟川才。
檐牙折向紙鐙龕,數蕊巡香漏已三。
誤撿秦風求故實,終南原只有條楠。
致虛守靜,其術至寡。
有相皆虛,無物不可。
包藏寥廓,該攝細瑣。
出入隱顯,妙用由我。
九天匪高,九地匪下。
駕鶴周游,魚魚雅雅。
焚蕩三彭,性空真火。
大道甚夷,學孝僻左。
發車推轅,舍舟搖柂。
五金八石,殘生爐冶。
險阻空千里,都城整六師。憂心常忽忽,春日獨遲遲。
未見忠良出,休言昏亂為。白頭難作客,日日問歸期。
龜筮總茫茫,風塵慘大荒。丹心能許國,旅力愧勤王。
若使官兵衛,猶能干戚揚。叩閽陳膽策,折翅亦難將。
蝴蝶兒。繡窗時。怪他輕薄上郎衣。停針試覷伊。
且把羅巾撲,休教捉對飛。褪殘香粉畫胭脂。依然雙翅垂。
大隱迦音王,風流似阮嵇。
選閒偷玉笛,扶醉聽銅鞮。
老屋東頭伴,新書紙背題。
餓驎誰復識,殘淚記低迷。
紛吾嬰世網,久抱煙霞致。茲焉遠于役,登探始快意。
晨邀二三子,振策戒徒隸。搜奇歷榛莽,攬勝窮幽邃。
言指靈洞游,賈勇各將事。始焉通一竅,委宛將身試。
盤渦幾曲折,險絕潛驚悸。噌吰含語杳,炬燭分光熾。
陰崖忽中敞,萬巧爭相媚。混沌鬼斧鑿,日月入天閟。
怪石駭崩騰,溜乳疑牽墜。或如鐘磬懸,或如旌幢置。
或伏如龍潛,或奮如虎視。或作仙掌邀,承露猶堪餌。
或擬胡僧跪,俯仰狎如戲。丹灶與芝田,隱隱誰為治。
變幻不可了,繽紛難悉記。須臾出天窗,曠朗時一塈。
掃石坐丹臺,揮觴佐勞勚。嘉會良足怡,浮生念如寄。
一入紫芝房,愿解紅塵累。弱水隔煙濤,蓬瀛渺飛翅。
緬懷洞中人,道阻不可至。何當飧赤脂,即此奉玄轡。
風影約簾波。搖漾紋羅。小紅闌底按清歌。摘得一枝梅似豆,笑打鸚哥。
燕惜落花多。銜襯香窠。梨云夢醒奈愁何。開盡海棠春又半,頻斂雙蛾。
何處杜鵑聲。不耐愁聽。珊瑚枕上解朝醒。吹落楊花飛作絮,又近清明。
雙燕拂簾旌。猩色圍屏。辛夷花底閉門深。一縷茶煙人不到,慵炙鸞笙。
戶小何心對酒觥,劫終無復理棋枰。
吹鐙雨夜衾初薄,飄瓦秋空夢不成。
葉落隨風思樹苦,江長到海記源清。
山茶伐盡雙鬟嫁,病榻僧樓十載情。
憶昔肩隨姊妹行,舊時勝事總難忘。
碧紗窗擁書千卷,紅杏筵開酒一觴。
春到樓頭人共繡,詩聯花下句生香。
倚闌剩有瞢騰醉,流水行云總感傷。
松蓋盤盤擁百層,連山雨過白如蒸。晚風吹散天邊影,琥珀神光忽上騰。
何處飛來野鶴群,踏翻松頂翠紛紛。清陰不動涼如水,自掃綠苔眠白云。
林下高軒日日開,清風時共故人來。鳥啼更在云深處,白晝松花滿石臺。
偃蹇高枝拂畫檐,襹褷晴雪映深簾。蒼龍千丈開鱗甲,冉冉白云生翠髯。
不論鹽鐵不籌河,
獨倚東南涕淚多。
國賦三升民一斗,
屠牛那不勝栽禾?
何處不遲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