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大雁塔高聳直插云天,狂風一年四季都不停息。若沒有曠達之士的胸懷,登上此塔反而會引發諸多憂愁。這才知道佛教的影響力,足以讓人探尋幽微之境。仰頭穿過曲折的塔洞,才走出交錯的支撐結構。北斗七星仿佛就在北窗,銀河的聲音似乎向西流淌。羲和趕著太陽疾馳,少昊掌管著清秋時節。秦川大地好像忽然破碎,涇水和渭水也難以分辨。俯視之下一片混沌,怎么能看清長安城呢。回首呼喚賢君虞舜,蒼梧山上愁云正濃。可惜像周穆王在瑤池的宴飲,天色已晚還在昆侖山上。黃鵠不停地飛去,哀鳴著不知投向何處。你看那些追隨著太陽的大雁,各自都在為了稻粱謀劃。
高標:指慈恩寺塔,形容塔高聳。
曠士:曠達之士。
象教:佛教,因佛教用形象來教人,故稱。
冥搜:深入探索。
枝撐:塔內交錯的支柱。
羲和:神話中為太陽駕車的神。
少昊:傳說中掌管秋天的神。
秦山:指終南山等秦嶺山脈。
皇州:指長安。
虞舜:傳說中的賢君。
蒼梧:傳說舜葬于蒼梧之野。
瑤池飲:傳說周穆王曾在瑤池與西王母宴飲。
黃鵠:大鳥。
隨陽雁:大雁秋天南飛,春天北歸,故稱。
此詩創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天。當時唐朝表面繁榮,但內部已危機四伏,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杜甫與高適、岑參等人同登慈恩寺塔,有感而發創作此詩,反映出他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
這首詩主旨是借登塔所見之景,抒發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其突出特點是意境雄渾,情感深沉,將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在文學史上,它是杜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展現了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特點。
平江舊月故誰知,嶺靄溪嵐綠自迷。短夜歌寒千隔幕,長年讀夢百無期。可堪重拂菱香暗,猶有將盈鳳目垂。滿地霜華休細問,南枝移厭北枝移。
生日今重見,細君嗟不回。竟孤偕老愿,忍看舊時梅。去歲一杯酒,遽然生死分。兒孫為壽地,慟哭不堪聞。
官喜文書少,塵迷歲月遷。豈無車可出,儻有約宜堅。傍水尋疏影,裁詩續舊編。孤山須竟日,去莫買游船。
有師蒙獲富,君子貴為己。每求同若人,力勇由知恥。周身飭百行,建節廣綱紀。任重扛九鼎,致遠道千里。細德未足論,大干敢摧靡。丈夫生所期,恒存在后死。
凌兢瘦馬踏春泥,雪后郊原綠未齊。一抹午煙風隔斷,野雞聲在竹林西。
從衰得白自天機,未怪長青與愿違。看取春條隨日長,會須秋葉向人稀。
暮次大田驛,朝越常思嶺。嶺上奚所思,思君善刑賞。賞功固有秩,刑惡良有等。碩體欽恤意,治平庶無枉。泉南七閩地,使節自茲往。讞獄在詳明,吐論當峻整。微風振榕林,仰睇天宇迥。於心得真契,凝光何煥炳。
莫鑿流霞島,從教紫翠深。偶扶藜杖去,閒聽水龍吟。
行樂當幽賞,晴峰帶雪欹。水香梅落處,沙潤草生時。事識心仍累,生添疾早衰。深村紅葉路,樵牧轉相知。
甲乙森然盡寶書,校讎曾授魯中儒。萬幾多暇時來此,玉軸牙簽自卷舒。
白龍潭上雨初過,鴨嘴灘前秋水多。安得仙人綠玉杖,月明來和紫芝歌。
淵明歸去來,初非薄五斗。悠然獨往意,寓興詩與酒。三徑有菊松,門垂五株柳。清風北窗下,羲皇以為友。大書晉徵士,千載名不朽。至今一篇辭,諷誦在人口。良工得其意,模寫出妙手。后人能寶藏,什襲若瓊玖。傳家豈不美,所貴德世守。勉焉繼高風,名宗庶無負。
北風吹客客思家,兀倚闌干度歲華。濕雪寒云仍臘意,危樓高燭尚天涯。悠悠歸興投林鳥,冉冉殘年赴壑蛇。入手春風消息近,且將一笑寄梅花。
開府荊湖上,清秋建節行。胡林仍對月,羽扇亦談兵。水落黃陵廟,天遙白帝城。召歸應旦夕,登是厭承明。
浮生欺好夢,大霧結重城。頓失眼前路,難尋身后程。幽人多古意,懶婦贊秋聲。何必揩眸子,心花已自萌。